赠都下隐者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梅福隐市门,严平居卜肆。

乃知神仙徒,非必烟霞地。

异哉西山人,逍遥京洛尘。

门多长者车,察脉如有神。

轩皇万馀载,此术了然在。

精意洞五行,飞名落四海。

结舍拟沧洲,东池接御沟。

兰芳披幽径,琴樽在小舟。

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

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依韵酬吴春卿二首其二·松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亭亭百尺栋梁身,寂寞云根与涧滨。

寒冒雪霜宁是病,静期风月不须春。

萧萧远韵和于乐,密密清阴意在人。

高节直心时勿伐,千秋为石乃知神。

明月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明月照前墀,牛弦奏流水。

清风如未回,敢望无云起。

明月谣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明月在天西,初如玉钩微。

一夕增一分,堂堂有馀辉。

不掩五星耀,不碍浮云飞。

徘徊河汉间,秀色若可餐。

清风起丛桂,白露生阶兰。

高楼望君时,为君拂金徽。

秦以尧舜音,此音天与稀。

明月或可闻,顾我亦依依。

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

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老来难得旧交游,莫欢樽前两鬓秋。

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

龚黄政事聊牵强,元白邻封且唱酬。

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依韵酬李光化见寄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南阳偃息养衰颜,天暖风和近楚关。

欲少祸时当止足,得无权处始安闲。

心怜好鸟来幽院,目送微云过别山。

此景此情聊自慰,是非何极任循环。

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寄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尘埃一点无。

楼阁春深来海燕,池塘人静下仙凫。

花情柳意凭谁问,月彩波光岂易图。

汉上山公发新咏,许昌何必诧申湖。

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

今秋与冬数月旱,二麦无望愁编氓。

龙遁云藏不肯起,荒祠巫鼓徒轰轰。

昨宵天意聚回复,繁阴一布飘寒英。

裁成片片尽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

散乱狂飞若倚势,徘徊缓舞如今情。

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

天上风流忽尔在,人间险阻无不平。

因松偶作琴瑟调,过竹徐移环佩声。

江天鸣雁畏相失,龙庭奔马豪如惊。

丞相沙堤初踏练,将军紫髯浑缀璎。

岩前饥煞啸风虎,海上冻死吞舟鲸。

我有高楼擘云上,......更多

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三·晚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晚色动边思,去年犹未归。

戌楼人已冷,目断望征衣。

御街行·秋日怀旧

作者: 范仲淹 朝代: 宋代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

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

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

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

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参考资料: 1、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306 2、 李霁野.《唐宋词启蒙》.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50 3、 吴兆基.《宋词三百首》.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7 4、 傅德岷,卢晋.《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11 5、 李之亮.《白话宋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5:7

纷纷坠叶飘香砌(qì)。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qī),谙(ān)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倾斜,斜靠。

谙尽:尝尽。

都来:算来。

参考资料: 1、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306 2、 李霁野.《唐宋词启蒙》.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50 3、 吴兆基.《宋词三百首》.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7 4、 傅德岷,卢晋.《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11 5、 李之亮.《白话宋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5:7

纷纷坠叶飘香砌(qì)。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

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

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qī),谙(ān)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

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

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倾斜,斜靠。

谙尽:尝尽。

都来:算来。

参考资料: 1、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306 2、 李霁野.《唐宋词启蒙》.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50 3、 吴兆基.《宋词三百首》.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7 4、 傅德岷,卢晋.《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11 5、 李之亮.《白话宋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5:7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

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是秋夜。

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

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

“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

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

“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

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

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

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

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

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

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

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

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谙尽孤眠滋味。

”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

“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

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

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3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