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冠子·元夕 文翻注译赏
蕙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蕙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
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
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
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
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
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
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
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
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
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321-32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2009.7 :第283页
蕙(huì)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chāi)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qiè),羞与蛾儿争耍。
蕙:香草名。
雪晴:雪止天晴。
池馆:池苑馆舍。
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笙箫:笙和箫。
泛指管乐器。
琉璃:指灯。
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
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元夜:元宵。
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
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tī)残红灺(xiè)。
但梦里隐隐,钿(diàn)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yà)。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huán)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初更:旧时每夜分为五个更次。
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
灺:没点完的蜡烛;
也泛指灯烛。
钿车:用金宝嵌饰的车子。
罗帕:丝织方巾。
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
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
常借指书信。
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321-32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2009.7 :第283页
蕙(huì)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chāi)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qiè),羞与蛾儿争耍。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
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
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
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
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蕙:香草名。
雪晴:雪止天晴。
池馆:池苑馆舍。
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笙箫:笙和箫。
泛指管乐器。
琉璃:指灯。
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
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元夜:元宵。
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
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tī)残红灺(xiè)。
但梦里隐隐,钿(diàn)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yà)。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huán)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
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
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
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
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
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初更:旧时每夜分为五个更次。
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
灺:没点完的蜡烛;
也泛指灯烛。
钿车:用金宝嵌饰的车子。
罗帕:丝织方巾。
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
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
常借指书信。
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321-32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2009.7 :第283页
蕙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
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所有的节日中,以元宵最为热闹,也以元宵最为人所重。
而在国破家亡之时,这个节日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往昔繁盛的追忆,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
雪睛池馆如画”,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雪霁天晴,亭台楼阁之中池波荡漾,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尽是一派迷人景象。
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
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又地方进贡之灯“或以五色琉璃而成”。
那令人陶醉的音乐,那壮观的灯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当日元夕景况。
“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既写此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
“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
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
蛾儿,即闹蛾儿,用纸剪成的玩具。
写当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
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下阕“江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下面数句直至词末,一连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一气直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
“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
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
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
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
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
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
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
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
,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
但是在顿挫中显流动,于追琢中出自然。
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作者不惜篇幅,不惜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通过梦境加以再现,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268-2270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321-322页
梅花引·荆溪阻雪 文翻注译赏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
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
如若是自愿,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
夜风袭来,掀起舱帘,吹得舱内灯火闪烁。
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在哪里?
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
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
梦啊,梦啊,让我在梦中重温一下旧游。
可是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
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
都说没有人的忧愁,有我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忧愁似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身留:被雪所阻,被迫不能动身而羁留下来。
心留:自己心里情愿留下。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qiú)。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旧游:指昔日漫游的伴友与游时的情景。
漠漠:浓密。
黄云:指昏黄的天色。
高适曾有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木棉裘:棉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
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
如若是自愿,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
夜风袭来,掀起舱帘,吹得舱内灯火闪烁。
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
身留:被雪所阻,被迫不能动身而羁留下来。
心留:自己心里情愿留下。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qiú)。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在哪里?
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
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
梦啊,梦啊,让我在梦中重温一下旧游。
可是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
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
都说没有人的忧愁,有我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忧愁似我。
旧游:指昔日漫游的伴友与游时的情景。
漠漠:浓密。
黄云:指昏黄的天色。
高适曾有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木棉裘:棉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
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边,自然不是“心留”。
词人起笔突兀,出示幻象以虚写实。
他落笔不写风雪和溪流,而写泊舟经过,立意较为翻新,下面继续让白鸥发问:“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锁眉头”以形示情。
白鸥是词人寄托心情的意象。
问者之意,借白鸥说出,婉深而鲜明。
此谓托物言人也。
作者阻雪的心情通过白鸥表达的,但白鹭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鹭也非作者化身。
白鹭惯于生活在风雪之中,激流之上。
而作者却是迫于“身留”。
作者描写白鸥,是深化意境。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由舟内到舟外,逐次展示境况的寒冷凄清。
傍晚时分,冷风拍打着帘幕,把灯火撩拨得跳荡不已,光晕连同我的影子,都在摇曳着。
孤独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游伴来。
下阙紧接上阙结局,问道:“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柳楼,月下舟。
”游伴啊游伴,你可还健在?
忆起结伴而游,感到非常欢乐自在!
花丛旁的小楼,柳荫之下的轻舟,都如梦幻般地地消逝了。
“梦也梦也”,我在梦中重温旧日的欢欣。
冷风、寒水、黄云、白雪,使我片刻也不得安宁,但连那木棉(即棉花)裘都湿透了,怎能让人入眠。
梦已了,“梦不到,寒水空流”,“寒水空流”在空虚绝望的心境中,蕴含一丝怪之意思。
词人怀远之情,如荆溪流水那样悠悠难尽。
风雪漫天,令人愁苦万分。
“都道无人愁似我”,孤舟黑夜唯灯与影相伴,有谁来说这样的话?
况是“都道”,这些人从何而来?
“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极写天气寒冷。
梅花有着傲雪的精神,在冬天凌寒而放,但雪是如此之大,天气是如此之冷,梅花啊,你能受得住么?
是否象我一样,浸透在愁苦之中。
全词流动自然。
以发问取头,未待回答,却已气势凌人。
词中后多用短句,使节奏感极强,音响较为清越。
全词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气宇轩昂。
结尾用“雪”字才点出文眼,是作者故意使然,盖让人读起来一气贯注也。
难怪清代词评家刘熙载曾评蒋捷词为“长短句之长城”,是推崇备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美人·梳楼 文赏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
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
”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
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
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
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
也喻指丝丝愁绪。
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
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
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
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
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
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
“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
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
“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
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
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
“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
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又晚风寒。
”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
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
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
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
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
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
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
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
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
写哀愁,用海棠反衬。
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
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词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更说得通!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2277-2278页 .
虞美人·听雨 文翻注译赏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8页 2、 薐子.宋词三百首:天地出版社,2001:366页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编辑组.《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8页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而今听雨僧(sēng)庐下。
鬓(bìn)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8页 2、 薐子.宋词三百首:天地出版社,2001:366页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编辑组.《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8页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而今听雨僧(sēng)庐下。
鬓(bìn)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8页 2、 薐子.宋词三百首:天地出版社,2001:366页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编辑组.《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8页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
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
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
“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
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季娜.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文注赏
枫林红透晚烟青。
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枫林红透晚烟青。
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客思:抒述长期飘泊江湖,多在水乡。
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
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棹歌:渔歌,船夫之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枫林红透晚烟青。
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文字。
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
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蒋捷世属宜兴望族。
全词以写景起调。
“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
“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
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
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
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
“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
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
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
“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
“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
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
“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
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3页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文注赏
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
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
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
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
黄金屋:形容极其富贵奢华的生活环境。
秦筝:古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一种弦乐器。
似瑟,传为秦蒙恬所造,故名。
斜鸿阵里:筝柱斜列如雁阵。
素弦:素琴的弦。
荆桃:樱桃。
菽(shū):豆的总称。
弹棋局:弹棋,古博戏,此喻世事变幻如棋局。
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
鸳楼:即鸳鸯楼,为楼殿名。
东西玉:据《词统》:“山谷诗:‘佳人斗南北,美酒玉东西。
’注:酒器也。
玉东西亦指酒。
翠钗:翡翠钗。
横云:唐代妇女眉型之一。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
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红牙:牙板,古乐器。
开元曲:盛唐时歌曲。
倚寒竹:杜甫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320-32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2009.7: 第282页
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
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
这是一首抒发亡国之痛的词,词用笔极为婉曲,意境幽深,极尽吞吐之妙。
“梦冷黄金屋”词中描写的对象乃是一位不凡的美人。
“黄金屋”用陈阿娇事。
汉武帝年少时,长公主想把女儿阿娇许给他,汉武帝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贝班固《汉武故事》在这里作者借阿娇来写一位美人。
词人自己朝思暮想的人不仅是美人,还有故国。
起句意谓美人梦魂牵绕的黄金屋已变得凄冷,实际上含有故宫凄凉之意。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
”写室内器物,见到自己曾经抚弄过的乐器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不禁感慨万千。
故以一“叹”字领起,化实景为虚景。
秦筝,弦柱斜列如飞雁成行的古筝。
素弦,即丝弦。
梦魂化莺飞回金屋,还认得旧时的绿色纱窗,雨过,只见荆桃果实已长得如豆大。
“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令人心中升腾中怀旧惜春之感。
“化作娇莺”梦魂化莺,想象不凡。
笔力奇幻,独运匠心。
金屋冷寂之境、秦筝尘扑之景,亦为化作娇莺所见。
逆入平出,特见波澜。
景物描写,虚实交错。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琼台,此处则指玉石所作的弹棋枰。
弹棋局,其形状中央隆起,周围低平。
李商隐诗称为“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无题》)、词人在此以玉制之弹棋局形容心中难平之恨。
“此恨难平”总结上面各种情事,积愤难抑,自然喷发。
词人由写景到抒怀。
“消瘦影,嫌明烛。
”借写消瘦的形象,表达一种悲凉的心境。
借说“瘦影”,从而通过照出的反常心理曲折加以表露。
下片以“鸳鸯碎泻东西玉。
”起笔。
以杯碎酒泻比喻宋朝的覆亡。
鸳楼,即鸳鸯楼,为楼殿名。
东西玉,酒器名。
这句从写和美人的分离,喻指和故国的永别。
佳人已远离,眷恋情仍深,词人仍希望能重睹其旧日丰采。
“问芳踪、何时再展?
”流露出自己重见佳人的热切愿望,但“翠钗难卜”佳人踪迹何在?
又表明这一愿望的实现何其渺茫。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装束。
”说自己准备把那容颜描绘在生绡画幅上,想来还是宫人旧时的装束吧。
生绡,未经漂煮的丝织品,古人用以作画。
眉横云样,指双眉如同纤云横于额前。
旧时的装束代指故国的形象。
与美人分离,希重会而又渺茫,只好托之丹青。
通过这几层描绘,把故国之思写得力透纸背。
“彩扇红牙今都在”。
彩扇红牙(歌舞时用具),旧时之物俱在,已物是人非,自己聆听盛世之音,百感交集,却知音难觅。
此时怀恋故国之人已越来越少只好独自伤怀。
作者的这种感叹是对民族意识已经轻淡薄的情况而发的。
然以“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的词语表达,曲笔抒怀也。
开元曲,借唐开元盛世的歌曲,此处指宋朝盛时的音乐。
“空掩袖,倚寒竹”,借竹的高风亮节表现自己坚贞不渝的品德。
这是一首具有典型婉约风格的作品。
在“梦冷黄金屋”起笔,以幽独伤情作结。
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恋和不同凡俗的高尚志节。
词中借梦抒怀,使境界迷离。
以美人为灵魂化身,写故国之思。
词人曲笔道出心中郁积很久的块垒,虽用词较为清丽婉约,但表情却仍显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2264-2266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320-322页
燕归梁·凤莲 文
贺新郎(兵后寓吴) 文
深阁帘垂绣。
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
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
影厮伴、东奔西走。
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
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
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
趁未发、且尝村酒。
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
翁不应,但摇手。
一翦梅(宿龙游朱氏楼) 文
贺新郎·秋晓 文赏
渺渺啼鸦了。
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起搔首、窥星多少。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计无此、中年怀抱。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烟未敛,楚山杳。
渺渺啼鸦了。
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起搔首、窥星多少。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计无此、中年怀抱。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烟未敛,楚山杳。
这是一首“多不接处”的词。
正因如此,才显出跳跃起伏。
词人在不经意间信手拈来,漫不经意,所见所闻皆入词中,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发其所欲发。
这样的词需要细细体味,而非能摘章断句鉴赏。
“渺渺啼鸦了”起笔。
词人早早地醒来了。
阵阵凄切的鸦啼首先进入听觉,鸦啼声渐行渐远。
“互鱼天”把视线转向窗外,天空中一片鱼肚白片已然泛起。
“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阵阵凉意袭来,大概这是从太湖中山岛那边侵袭过来的,这时意识到了“五湖(即太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这时他忽然记起了昨晚凭靠着竹几做了一个梦:古道上马嘶人行。
“起搔首、窥星多少。
”披衣起床,爬梳了一下稀疏的头发,室外,残星点点。
此时天色微明,淡簿月光,连篱笆的影子也显示不出来了,只见竹篱上的牵牛花绽开了几朵。
“秋太淡,添红枣。
”清淡的秋光,那枣树上挂着些红色的枣儿,给增添了几分亮色。
庭园小景令人赏心悦目,刚才的凄凉之感已一扫而空。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鬓,与秋俱老。
”迎面吹来的阵阵西风,引起了他的伤感。
愁情已郁结,本想依托西风吹走,反而催促鬓鬓更快地变得稀白,和这衰飒的秋天一同老去。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抚今追昔,回想旧院,挂着帘幕,遮寒挡霜,美酒酣饮,醉卧在饰有彩绘的屏风,此情此景,豪放不羁。
“计无此,中年怀抱。
”思量那时是不会有此时这种伤感的中年怀抱的。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自己流落江南地带,可银囊羞涩,只能象伍子胥那样去吹箫乞食。
遥望天际,一字横空,是列队参差的南归白雁。
大雁尚归,何时得重返故里?
“烟未敛,楚山杳。
”目睹此景,令人嫉恨生出。
天色渐明,一派烟雾轻笼,只见楚山的迷蒙景色。
词中借秋晓所见所感,抒发词人“愁”和“恨”。
这里有悲秋之情,但词的内涵实际远不止此。
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和逃难寓居遭际,寄寓了更为深刻、丰富的意蕴,悲秋之中的“愁”和“恨”,沦落天涯之愁,是神州陆沉之恨。
词人触景生情,词中透露出一股悲壮的沧桑感和忧患意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