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 文
苍崖抱寒泉,沦照洞金碧。
潜鳞孕明晦,山灵閟幽赜。
前峰何其诡,万变穷日夕。
松老风易悲,山秋云更白。
故人邑中吏,五里仙雾隔。
美质简琼瑶,英声铿金石。
烦君竟相问,问我此何适。
我因赞时理,书寄西飞翮。
哲匠熙百工,日月被光泽。
大国本多士,荆岑无遗璧。
高网弥八纮,皇图明四辟。
群材既兼畅,顾我在草泽。
贵无身外名,贱有区中役。
忽忽百龄内,殷殷千虑迫。
人生已如寄,在寄复为客。
旧国不得归,风尘满阡陌。
答郭黄中《孤云》首章见赠 文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 文
三考西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更多
野田行 [一作于鹄诗] 文
登天坛夜见海日 文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坛月边宿。
仙人携我搴玉英,坛上夜半东方明。
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
霞梯赤城遥可分,霓旌绛节倚彤云。
八鸾五凤纷在御,王母欲上朝元君。
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
竦身别我期丹宫,空山处处遗清风。
九州下视杳未旦,一半浮生皆梦中。
始知武皇求不死,去逐瀛洲羡门子。
过马嵬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远诗] 文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
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 文
塞下曲·其一 文翻译赏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
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蕃(fán)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
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2.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3.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
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4.“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
“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
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
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
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
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
“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
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
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喜见外弟又言别 文翻注译赏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30-131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离乱:一作“乱离”。
一:副词。
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
来,后也。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谈话停止。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30-131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离乱:一作“乱离”。
一:副词。
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
来,后也。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谈话停止。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30-131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
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
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
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
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
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
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
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
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
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
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
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
”不由暗自惊讶。
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
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
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
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
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
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
“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
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
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
七、八句转入“言别”。
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点出聚散匆匆。
“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
“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
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
“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
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 2、 范之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1-702
写情 文翻注译赏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躺在精美的竹席上,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期待已久的一次与恋人的约会,在这个晚上也无法实现。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楼。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7-318 .
水纹珍簟(diàn)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水纹珍簟:编织着水纹花样的珍贵竹席。
思悠悠:思绪很多。
悠悠:漫长,遥远。
“水纹”句写独宿无眠,回忆往事。
佳期:本指好时光,引申为男女约会的好时机。
“千里”句是说,由于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7-318 .
水纹珍簟(diàn)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躺在精美的竹席上,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期待已久的一次与恋人的约会,在这个晚上也无法实现。
水纹珍簟:编织着水纹花样的珍贵竹席。
思悠悠:思绪很多。
悠悠:漫长,遥远。
“水纹”句写独宿无眠,回忆往事。
佳期:本指好时光,引申为男女约会的好时机。
“千里”句是说,由于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楼。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7-318 .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这首《写情》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
诗以“写情”为题,很像是写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
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
诗人躺在花纹精细、珍贵华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
原来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
对方变心了,而且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望已久,机会难得。
“休”而言“一夕”,见得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意外。
而这又是刚刚发生的,正是诗人最痛苦的时刻,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夜深人静,想起这件事来,不禁失眠。
一、二两句从因果关系来看是倒装句法,首句是果,次句是因。
这个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却是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宵,良夜美景对心灰意懒的诗人说来,不过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观赏之心。
不但今夜如此,从此以后,他再不会对良夜发生任何兴趣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
月亮是月亮,自己是自己,从此两不相涉,对失恋的人来说,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已。
这首诗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
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
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更愁苦烦乱。
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怅惘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诗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用虚拟的手法,来加强语气,突出人物形象,从而深化主题。
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心情与外景的不协调,既是眼前情况的写照,更预设了今后的情景。
“从此无心”四字表示决心之大,决心之大正见其痛苦之深,终生难忘。
“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现出诗人的心灰意懒,又描绘出主人公的任性、赌气的个性特点,逼真而且传神。
这种虚拟的情景,没有借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单刀直入,直接表达虚拟的境界,与一般虚拟手法相比,又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刘文忠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19-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