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作者: 丘为 朝代: 唐代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茅茨:茅屋。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扣关:敲门。

僮仆:指书童。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mǐn)勉:勉力,尽力。

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及兹”二句:及兹,来此。

契,惬意。

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

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一作“夫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茅茨:茅屋。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扣关:敲门。

僮仆:指书童。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mǐn)勉:勉力,尽力。

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及兹”二句:及兹,来此。

契,惬意。

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

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一作“夫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

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

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

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

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

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

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

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

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

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

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

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

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

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

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

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省试夏日可畏(一作张籍诗)

作者: 丘为 朝代: 唐代

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火威驰迥野,畏景烁遥途。

势矫翔阳翰,功分造化炉。

禁城千品烛,黄道一轮孤。

落照频空簟,馀晖卷夕梧。

如何倦游子,中路独踟蹰。

左掖梨花

作者: 丘为 朝代: 唐代

冷艳金歇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留别王维(一作王维留别丘为诗)

作者: 丘为 朝代: 唐代

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

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

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

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

泛若耶谿

作者: 丘为 朝代: 唐代

结庐若耶里,左右若耶水。

无日不钓鱼,有时向城市。

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

每得樵风便,往来殊不难。

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辨。

短褐衣妻儿,馀粮及鸡犬。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

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12 共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