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青幄蔽林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青幄蔽林,白毡铺径,红雨迷楚。

画阁关愁,风帘卷恨,尽日萦情绪。

阳台云去,文园人病,寂寞翠尊雕俎。

惜韶容、匆匆易失,芳丛对眼如雾。

巾欹润里,衣宽凉渗,又觉渐回骄暑。

解箨吹香,遗丸荐脆,小芰浮鸳浦。

画栏如旧,依稀犹记,伫立一钩莲步。

黯销魂,那堪又听,杜鹃更苦。

沁园春·闻道参军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闻道参军,今日垂弧,胜如去年。

正新颁蓝绶,天香芬馥,初开黄牒,御墨新鲜。

鼻祖登科,已逾百载,衣钵于今喜再传。

图南事,看抟风九万,击水三千。

官曹小试民编。

有奕世甘棠在道边。

向樽前有兴,细斟清醥,琴中得趣,缓拂朱弦。

东观酬书,西垣草制,此去掀胜好看鞭。

应难老,信君家眉寿,自有篯山。

好事近·桃李绿阴浓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桃李缘阴浓,屈指中和三六。

恰是仙翁初度,霭瑞烟芬馥。

歌喉宛转绕华堂,总是长生曲。

他日临清亭上,看儿孙朝服。

满江红·过了烧灯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过了烧灯,杨柳外、无边春色。

庆初度、香浮东阁,瑞呈南极。

翰墨场中推老手,曾魁多士催勍敌。

到而今、官簿在天台,神仙籍。

和月倚,南坡石。

滴露点,床头易。

看白头红颊,目光摇碧、富贵康强仍有子,人生似此应难得。

更摩挲、铜狄说当年,真消息。

满江红·夜半天风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夜半天风,吹佩玉、列仙初度。

又恰是、人间六月,叶蓂方吐。

黄纸除书惊乍到,青毡旧物欣重睹。

拥皇华、玉节待清秋,江南去。

招壮士,增王旅。

漕廪粟,资淮浦。

济江南嘉绩,久闻当宁。

明弼堂前山满眼,来鸿庭後花无数。

看召环、即到寿星边,朝明主。

念奴娇·一番春事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一番春事,到芗林、更两日重三节。

百品名花饶笑处,喜遇诞弥佳月。

巢叶灵龟,舞琴野鹤,总是千年物。

来为公寿,纶巾长映华发。

平生圣处工夫,道□深味,胸次真冰雪。

高蹈丘园还谢了,枚叟蒲轮朝谒。

时上篮舆,相随孙子,庆满床簪笏。

南丰道价,敬持一瓣香爇。

木兰花慢·渐秋空向晚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渐秋空向晚,被风雨、趱重阳。

正木落疏林,海棠枝上,忽见红妆。

料应妒他兰菊,任年年、独甚占秋光。

故把春风娇面,向人逞艳呈芳。

看来毕竟此花强。

只是欠些香。

诮一似当年,五陵公子,却厌膏梁。

肯来水边竹下,与幽人、相对说凄凉。

只恐夜深花睡,五更微有清霜。

贺新郎·小队停钲鼓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小队停钲鼓。

向沙边、柳下维舟,庆公初度。

平尽群蛮方易镇,此事多应有数。

奈自古、功成人妒。

君看乐羊中山役,任谤书、盈箧终无据。

千载下,竞谁与。

诗中带得西山雨。

指天台、雁荡归欤,寿乡深处。

缓急朝廷须公出,更作中流砥柱。

笑痴呆、纷纷儿女。

多少人间不平事,有皇天、老眼能区处。

挥玉斝,听金缕。

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唱到阳关第四声。

香带轻分。

罗带轻分。

杏花时节雨纷纷。

山绕孤村。

水绕孤村。

更没心情共酒尊。

春衫香满,空有啼痕。

一般离思两销魂。

马上黄昏。

楼上黄昏。

唱到阳关第四声。

香带轻分。

罗带轻分。

杏花时节雨纷纷。

山绕孤村。

水绕孤村。

更没心情共酒尊。

春衫香满,空有啼痕。

一般离思两销魂。

马上黄昏。

楼上黄昏。

  起笔写“唱到阳关第四声”,即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既没有写情,也没有写景,而情与景近在眼前:景是离别之景,情是伤离别之情。

没有直接写出,却让人接下来就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

“罗带”本指丝织的衣带,在此则指将要远行之人,“香带”指送行的女子。

“香”字写出了女子衣衫的特点,也让人想到的女子温婉贤淑。

二人即将分离,“轻”字写出了双方复杂的心理,仿佛不敢又不忍触碰别离这一话题,然而启程的时间却已经到了。

“杏花时节雨纷纷”点明了时间为春天,天还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让人想到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现在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天气,游子也将成为那路上的行人,孤独,落寞,伤感。

两人相别在山水环绕的孤村。

  “更无心情共酒尊”承接的是上片首句“唱到阳关第四声”本来就很伤心,一曲到此,更没有心情喝送别的酒。

举起酒杯,泪湿两行,却怎么也不忍心喝,就好像不喝这杯酒就不必分离。

洒满香的了衣衫只留下哭过的痕迹。

“空”字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除了眼泪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一般离思两销魂”离别这件事却弄得两下黯然销魂。

黄昏时分,游子在马上想着她,而她也在楼上想着他,同一时间,相隔两地,却都在想着对方。

从相思的双方两处着笔,这可谓是“离愁渐远溅无穷”   全词都在用两个人的视角来写,两相对比,两相映衬,既写出了难舍难分之意,又写出了无可奈何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木末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木末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作者: 刘仙伦 朝代: 宋代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

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

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

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正自强人意。

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

眼底山河,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

功名机会,要须问闲先备。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

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

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

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正自强人意。

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

眼底山河,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

功名机会,要须问闲先备。

  京西,路名。

宋熙宗年间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词中提到的襄州,即襄阳,就是京西南路所在地。

在南宋,这里是宋金对峙的前沿。

从“勿谓时平无事也”等句来看,当时宋金正处于相持状态,所以连前沿地区也保持着平静。

这种形势往往助长人们的麻痹情绪,甚至放松收复失地的努力。

  但是,刘仙伦于此时送朋友到京西幕府,却能以十分清醒的头脑勉励张明之作好战备,为抵抗侵略、恢复中原立功。

宋室南渡以后,统治集团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一部分人甚至幻想与金人“互不侵犯,长治久安”。

所以每当双方暂时脱离军事接触的时候,便是投降派、主和派得势的时候。

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有助于我们认识刘仙伦此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上片“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

“艅艎”,大舰:“西江”指流经襄阳的汉水:“试问”两句紧接着展开对襄阳的描写,作者的眼里甚至清楚地出现了那里连云的“雉堞”——遥远的两地,因为抒情的需要而缩短了距离。

“叔子”是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树碑。

卧龙,即诸葛亮,他出仕前隐居于襄阳附近的隆中。

伟,在这里用来盛赞张明之才华横溢。

以上五句中,不同时代的三个人也因主题的需要碰了头。

下片“其肯为我来耶”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

  韩愈原文说有人向乌重胤推荐石洪,乌重胤说:“先生(指石洪)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

”乌重胤当时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所以词中接着说:“河阳下士”(下士,即礼贤下士意)。

“其肯为我来耶”三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辟张明之一事的评论,赞扬其礼贤下士的作风。

“勿谓时平无事也”两句则勉励张明之入幕后,加强战备,不要“以言兵为讳”。

“眼底河山”三句,转入抒情,苍凉悲壮,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舞力量。

结句“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这一时机,为国家建功立业。

送别之际,一再以国事和建功立业相勉励,主客之间愈显亲切,作者送人的情意也就愈显诚挚了。

  岳珂《柽史》说“庐陵在淳熙间有二士”一个是刘过,一个就是刘仙伦。

仙伦不但与刘过在地方上地位相当,即词风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这首词所表达的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就是刘过词中常见的主题。

  由宋代刘仙伦著。

仙伦词中的散文化句法,也显然和刘过一样,都与辛弃疾一脉相承。

这首词中“其肯为我来耶”、“勿谓时平无事也”等句纯用散文入词,读来亲切、自然,很符合挚友送别时的心理状态。

同时,句式的变化,也使词篇活泼,风格独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 共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