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 文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文翻注译赏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参考资料: 1、 李星.唐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57-158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高台:指望仙台。
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
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
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
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东:一作“西”。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关:函谷关。
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
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
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
尹喜后随老子而去。
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
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
渊明嗜酒而爱菊。
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
这里暗用其“九日”事。
彭泽宰借指刘明府。
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
共醉:一作“一醉”。
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参考资料: 1、 李星.唐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57-158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高台:指望仙台。
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
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
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
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东:一作“西”。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关:函谷关。
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
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
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
尹喜后随老子而去。
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
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
渊明嗜酒而爱菊。
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
这里暗用其“九日”事。
彭泽宰借指刘明府。
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
共醉:一作“一醉”。
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参考资料: 1、 李星.唐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57-158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
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
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
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
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
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
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
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
“风雨自东来”是春天。
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
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
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
实际上是感叹;
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
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
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
尾联言志。
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
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
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
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
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
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唐诗宋词(第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27-1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3、 任犀然.唐诗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116
奉试明堂火珠 文
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 文
东林气微白,寒鸟急高翔。
吾亦自兹去,北山归草堂。
仲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
萧萧过颍上,曨曨辨少阳。
川冰生积雪,野火出枯桑。
独往路难尽,穷阴人易伤。
伤此无衣客,如何蒙雪霜。
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 文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
对雨送郑陵 文
途中晓发 文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 文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