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杜元颖相公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学士金銮殿后居,天中行坐侍龙舆。

承恩不许离床谢, 密诏常教倚案书。

马上唤遮红觜鸭,船头看钓赤鳞鱼。

闲曹散吏无相识,犹记荆州拜谒初。

乌夜啼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

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

一飞直欲飞上天。

回回不离旧栖处。

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

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

淮南使回留别窦侍御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恋恋春恨结,绵绵淮草深。

病身愁至夜,远道畏逢阴。

忽逐酒杯会,暂同风景心。

从今一分散,还是晓枝禽。

题金家竹溪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少年因病离天仗,乞得归家自养身。

买断竹溪无别主, 散分泉水与新邻。

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

乡使到来常款语,还闻世上有功臣。

宫前早春(一作华清宫)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

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

雨过山村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闲看 一作:闲着)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闲看 一作:闲着) 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

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参考资料: 1、 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 3:青岛出版社,2006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zhī)子花。

(闲看 一作:闲着) 妇姑:嫂嫂和小姑。

相唤:互相呼唤。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中庭:庭院中间。

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参考资料: 1、 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 3:青岛出版社,2006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zhī)子花。

(闲看 一作:闲着) 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

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妇姑:嫂嫂和小姑。

相唤:互相呼唤。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中庭:庭院中间。

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参考资料: 1、 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 3:青岛出版社,2006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闲看 一作:闲着)   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

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

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

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

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

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

“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第二句中,“竹溪村路板桥斜”。

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

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

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

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

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

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

“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

”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

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

“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

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

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

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

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

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

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

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

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

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

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

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施亚,王美春.历代纺织诗解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8-6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唐宋名篇 唐诗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215-216 3、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201

短歌行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 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 百年:指人寿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陈澔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

”汉徐干《中论·夭寿》:“颜渊时有百年之人,今宁复知其姓名也?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人生寿促,天地长久。

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宋陈亮《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

”《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宣赞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

” 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强半:大半;

过半。

隋炀帝《忆韩俊娥》诗之一:“须知潘岳鬓,强半为多情。

”宋范成大《玉麟堂会诸司观牡丹酴醿三绝》之三:“浮生满百今强半,岁岁看花得几回?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髩鬭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须:必得,应当。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催: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

无:没有,与“有”相对;

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野菊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参考资料: 1、 傅承洲 沙文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27页 2、 钟尚钧 马大品 黄为之 刘键.中国历代诗歌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192页 3、 孙映逵.群芳百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页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

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

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

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

荒篱:指荒芜的篱笆。

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

宋·曾巩《忆越中梅》诗:“今日旧林冰雪地,冷香幽绝向谁开?

”宋·姜夔《念奴娇》词:“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

”明·高启《梅花》诗之三:“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

”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

秋水:神色清澈。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向:从前,往昔。

蛩(《辞源》作qiáng《辞海》作qióng):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

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参考资料: 1、 傅承洲 沙文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27页 2、 钟尚钧 马大品 黄为之 刘键.中国历代诗歌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192页 3、 孙映逵.群芳百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页

春日五门西望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百官朝下五门西。

尘起春风过玉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

夜看扬州市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12345 共32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