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静吟

作者: 苏舜钦 朝代: 宋代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

夏意

作者: 苏舜钦 朝代: 宋代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夏簟清 一作:夏席清)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

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2-43

别院深深夏簟(diàn)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夏簟清 一作:夏席清)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夏簟:夏天的竹席。

清:清凉。

透帘:穿透帘子。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jué)流莺时一声。

觉:睡醒。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2-43

别院深深夏簟(diàn)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夏簟清 一作:夏席清)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

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

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夏簟:夏天的竹席。

清:清凉。

透帘:穿透帘子。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jué)流莺时一声。

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觉:睡醒。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2-43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季的白昼是漫长的,夏季的中午又是那么炎热,在夏季,午睡成为一种享受,诗人们也津津乐道午睡的舒适及醒来时的惬意。

夏日的午睡,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是一种充满魅力的题材,自从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名言传世后,午睡的各种情趣不断出现在诗中。

如唐柳宗元《夏昼闲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宋张宛丘《夏日》:“黄帘绿幕断飞蝇,午影当轩睡未兴。

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些轻松的诗句,与炎炎赤日、蒸人暑气成为截然不同的概念,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热爱生活的情趣。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所表现的也是这一主题。

  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

第三句把上两句所说加以综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

通过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可接手写午睡了,诗却一下跳开,直接写梦醒,用笔灵活。

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

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夏意”。

  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

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

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

写榴花,则施以帷帘;

写绿树,从清阴看出;

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

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

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这首诗洒脱不羁。

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0-14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2-43

初晴游沧浪亭

作者: 苏舜钦 朝代: 宋代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45-146 . 2、 黄瑞云 .两宋诗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28 .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连明:直至天明。

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

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

阴晴:时阴时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帘虚:帘内无人。

日薄:日色暗淡。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45-146 . 2、 黄瑞云 .两宋诗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28 .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连明:直至天明。

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

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

阴晴:时阴时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帘虚:帘内无人。

日薄:日色暗淡。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45-146 . 2、 黄瑞云 .两宋诗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28 .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

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

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

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

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

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

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束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

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

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

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

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

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沧浪静吟》)。

他所讲的“静中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气(《沧浪亭》)。

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在那里曼声低吟“修竹慰愁颜”可见诗人在亥初晴游沧浪亭争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

胡仔说苏舜钦“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苕澳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此诗可为一例。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45-146 .

暑中杂咏

作者: 苏舜钦 朝代: 宋代
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

沧浪亭怀贯之

作者: 苏舜钦 朝代: 宋代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过苏州

作者: 苏舜钦 朝代: 宋代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疎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题花山寺壁

作者: 苏舜钦 朝代: 宋代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12 共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