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诗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

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

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

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戊戌入都别友人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

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

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

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题残雷琴铭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

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题宋徽宗画鹰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

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

潼关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近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感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除夕感怀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三鸳鸯篇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

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

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

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

银塘浅,翠带结。

塘水枯,带不绝。

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

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

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

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

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

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

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更多

似曾诗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

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

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

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潇湘晚景图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清代

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

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

悬知一叶扁舟上,凉月满湖秋梦圆。

1234 共3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