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雨 文
荐福寺讲筵偶见又别(一作别后) 文
赠易卜崔江处士(袁州) 文
宫柳 文
草书屏风 文翻注译赏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
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
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pàn),字字恐成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
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
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pàn),字字恐成龙。
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器具,为美观设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使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
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
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
原姓钱,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
生卒年月不可考,活动当在公元八世纪,即唐代中叶。
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笔运,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
他的草书名盛一时,到后来,他的书迹更为人所珍爱,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
他留存下来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书,有影印本传世。
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为最出众有名。
怀素的草书到了韩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爱。
韩偓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
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指韩偓)字画,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
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其作语不能迨此。
后人有得其《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
”由于韩偓对书法有爱好和研究,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爱好。
“何处一屏风?
分明怀素踪。
” 一开始就以问句突起,好像十分激动地在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
”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
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断,这个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指笔迹)。
这充分说明他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认了出来。
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 前一句从“尘色染”中,看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
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
后一句说虽然蒙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色浓”三字中,仍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
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十分形象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悦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跃。
但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
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形。
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欣赏赞叹不已。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 这两句先是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
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
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有由来。
晋代卫夫人(笔阵图)说:点,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体现出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
在“怪石”与“秋涧”间着一“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在映带时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
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这个比喻从欧阳询来。
欧阳询《八诀》说:竖,要如“万岁之枯藤”;
弧钩,要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藤”、“松”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感。
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具有代表性,其他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鲜明地凸现出来。
而且,这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整幅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
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
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不禁萌发奇妙的想象。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 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
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
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如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
”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
从这个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
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此处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
“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使前四句那种惊喜神情一直贯穿到结束,全诗洋溢着充沛的激情。
诗人从屏风写起,然后写怀素草书,写怀素草书又先表现整体感觉,然后再以形象的笔墨作具体的描述,全诗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同篇首暗中照应,在章法上显得严谨、完整,表现出精心的安排。
特别是形象的生动描写,激情的强烈抒发,使全篇荡漾着盎然诗意,语语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已凉 文翻注译赏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翠绿色的栏杆外绣帘儿低垂,猩红的屏风上画着草木花卉。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绣帘:一作“翠帘”。
猩血:一作“猩色”,猩红色。
屏风:一种用来遮挡和做隔断的东西。
画折枝:一作“画柘枝”,指图绘花卉草木。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龙须:属灯心草科,茎可织席。
这里指草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翠绿色的栏杆外绣帘儿低垂,猩红的屏风上画着草木花卉。
绣帘:一作“翠帘”。
猩血:一作“猩色”,猩红色。
屏风:一种用来遮挡和做隔断的东西。
画折枝:一作“画柘枝”,指图绘花卉草木。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
龙须:属灯心草科,茎可织席。
这里指草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男女情爱的诗歌,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
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蓄。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间华丽精致的卧室。
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向室内,透过门前的阑干、当门的帘幕、门内的屏风等一道道障碍,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
房间结构安排所显示出的这种“深而曲”的层次,分明告诉读者这是一位贵家少妇的金闺绣户。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读者视线的,是那斑驳陆离、秾艳夺目的色彩。
翠绿的栏槛,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面的锦缎光泽,合组成一派旖旎温馨的气象,不仅增添了卧室的华贵势派,还为主人公的闺情绮思酝酿了合适的氛围。
主人公始终未露面,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得而知。
但朱漆屏面上雕绘着的折枝图,却不由得使人生发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感叹。
面对这幅画图,主人公不可能不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思索,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的时候。
门前帘幕低垂,簟席上增加被褥,表明暑热已退,秋凉刚降。
这样的时刻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在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阵阵波澜。
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
配上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渲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味。
这类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情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
这首小诗之所以广为传诵,原因或在于此。
无论从题材旨趣,还是从手法、风格上讲,这首小诗都开启了五代两宋闺情词缛丽婉约的先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梅花 文
咏柳 文翻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系着雨拖着风的柳树难以保持自己的形态,全身无力,向人倾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把这纤细如玉的柳枝折下赠给在远方的人,它就像观音手里玉净瓶中的柳枝一样珍贵。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夏日 文
深院 文翻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
小鹅儿张开栀子一般的黄嘴巴发出吃食声,凤蝶扭动粉色的细腰在空中飞舞轻盈。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院子因为主人拉下窗帘睡眠而变得更清静,红色的蔷薇和碧绿的芭蕉叶相互衬映。
参考资料: 1、 《唐诗通》,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8月1日版,第6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