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上叔父夷仲三首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艰难闻道有归音,部曲霜行璧月沉。

王春正月调玉烛,使星万里朝天心。

颇令山海藏国用,乃见县官恤民深。

经心陇蜀封疆守,必有人材备访寻。

短韵奉乞腊梅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卧云庄上残花笑,香似早梅开不迟。

浅色春衫弄风日,遣来当为作新诗。

邹操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归欤怀哉,此邦不可以游。

眷吾车而有柅,非河浒之无舟。

政何君而莫与,君何国而莫求。

岁荏荏而老至,慨时运之不逑。

洋洋乎水哉,丘之不得济也。

昊天不吊,仁者此无罪也。

揽国辟而家擅,几何而不殆也。

心病不可药,手足未有害也。

鸟覆巢於主人,凤摩天而逝也。

求所用生丧其生,吾不忍幪此虿也岂曰如之何,然後求诸蔡也。

已乎已乎!

鸟兽山林,则以食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归我休矣,奉帝则也。

大同至小,天地德也。

小物自私,智......更多

赠嗣直弟颂十首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江南十兄弟,长被时一共。

梦时各自境,独与君同梦。

谢郑闳中惠高丽画扇二首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会稽内史三韩扇,分送黄门画省中。

海外人烟来眼界,全胜博物注鱼虫。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qú)塘滟滪关。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0-171 2、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162-164 3、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1-142 4、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1-102 5、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55-256
投荒万死鬓(bìn)毛斑,生出瞿(qú)塘滟(yàn)滪(yù)关。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鬓毛:鬓发。斑:花白。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滟滪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wǎn)结湘娥十二鬟(huán)。川:这里指洞庭湖。“绾结”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银山:一作“银盘”。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0-171 2、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162-164 3、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1-142 4、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1-102 5、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55-256
投荒万死鬓(bìn)毛斑,生出瞿(qú)塘滟(yàn)滪(yù)关。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鬓毛:鬓发。斑:花白。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滟滪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wǎn)结湘娥十二鬟(huán)。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川:这里指洞庭湖。“绾结”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银山:一作“银盘”。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0-171 2、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162-164 3、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1-142 4、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1-102 5、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55-256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时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0-561

浪淘沙(荔枝)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忆昔谪巴蛮。

荔子亲攀。

冰肌照映柘枝冠。

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

重入鬼门关。

也似人间。

一双和叶插云鬟。

赖得清湘燕玉面,同倚阑干。

蓦山溪(春晴)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朝来风日,陡觉春衫便。

翠柳艳明眉,戏秋千、谁家倩盼。

烟匀露洗,草色媚横塘,平沙软。

雕轮转。

行乐闻弦管。

追思年少,走马寻芳伴。

一醉几缠头,过扬州、珠帘尽卷。

而今老矣,花似雾中看,欢喜浅。

天涯远。

信马归来晚。

双井茶送子瞻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风日:风景阳光。

日:黄庭坚文集、山谷集作“公”。

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

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

森:众多茂盛的样子。

这里指翰林院珍贵的书籍有很多。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东坡旧居士:指苏轼。

“东坡”原是黄州的一个地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到黄州后,曾在城郊的东坡筑室居住,因自号“东坡居士”。

斛(hú):古代的重器,十斗为一斛。

泻明珠:说苏轼赋诗作文似明珠倾泻而出。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云腴(yú):即指茶叶。

高山云雾生长的茶叶肥美鲜嫩,称云腴。

腴是肥美的意思,硙(wèi):亦作“碨”,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

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

霏霏:这里指茶的粉末纷飞。

雪不如:说茶的粉末极为洁白,雪也比不上它。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黄州:北宋元丰年间被贬之地。

“独载”句:用范蠡事。

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

五湖:太湖的别名。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102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诗篇从对方所处的环境落笔。

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担负掌管机要、起草诏令的工作。

玉堂语意双关,它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别称。

由于翰林学士可以接近皇帝,地位清贵,诗人便利用了玉堂的双重含义,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

开首这一联起得很有气派,先声夺人,为下面引出人物蓄足了势头。

  第二联转入对象本身。

“想见东坡旧居士”一句,在“东坡居士”间加上一个“旧”字,不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变化(由昔日的罪臣转为此时的清贵之官),也寓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的用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

“挥毫百斛泻明珠”一句,则脱胎于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的“诗成珠玉在挥毫”。

杜诗表现的是早上朝见皇帝的场面,用“珠玉”比喻诗句,在夸赞对方才思中兼带有富贵气象,与诗歌题材相切合。

所以作者这里也用“明珠”来指称苏轼在翰林院草拟的文字,加上“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尤其是一个“泻”字,把那种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刻画得极为传神,这也是化用前人诗意成功的范例。

  从第三联起,方转入赠茶的事情。

既然是送茶而致的诗,自然说明这茶的佳处。

茶树在高处接触云气而生长的叶子特别丰茂,所以用云腴称茶叶。

宋人喝茶的习惯,是先将茶叶磨碎,再放到水里煮沸,不像现代的用开水泡茶。

这两句说:从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

把茶叶形容得这样美,是为了显示他送茶的一番诚意,其中含有真挚的友情。

但这还并不是该篇主旨所在,它只是诗中衬笔,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朋友的规劝。

  结末一联才点出了题意。

最后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

作者语重心长地对朋友说: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独自驾着一叶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

最后一句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

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退隐思想。

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

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

末了这一笔,披露了赠茶的根本用意,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只是从旧事的勾唤中轻轻点出,不仅可以避免教训的口吻,也显得情味悠长,发人深思。

整首诗词意畅达,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词拗句,在黄庭坚诗作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但全诗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进入送茶之事,而最终点明题意,这种千回百转、一波三折的构思方式,仍体现了黄庭坚诗的基本风格。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14-516

木兰花令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新年何许春光漏。

小院闭门风日透。

酥花入坐颇欺梅,雪絮因风全是柳。

使君落笔春词就。

应唤歌檀催舞袖。

得开眉处且开眉,人世可能金石寿。

12345 共21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