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别曲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长江春水碧绿如染料,刚刚破出水面的点点荷叶只有铜钱大小。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kān)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堪:能,可。

钱:指铜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kān)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长江春水碧绿如染料,刚刚破出水面的点点荷叶只有铜钱大小。

堪:能,可。

钱:指铜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一个个才有铜钱那么大。

诗句写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现江南春景,或只用作表示暮春时节。

以“堪染”表现色彩之浓重,其夸张手法可作借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州词三首·其三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

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

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

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

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

“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

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

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

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

“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

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

原因在哪里?

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

“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

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

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

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

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

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

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

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63-764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36-439

成都曲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lì)枝熟。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爱向:爱戴归向。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lì)枝熟。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爱向:爱戴归向。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因为这诗不拘平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

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

地兼繁华、幽美之胜。

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

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

那如画的景色十分诱人。

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

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

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

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

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

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

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

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

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

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

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思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

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

这“欲”字颇可玩味。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

写了没有?

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

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

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

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

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

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参考资料: 1、 魏丕植著,解读诗词大家1 唐代卷,作家出版社,2013.04,第378页

寒食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

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唤摆阶o3.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荡漾空沙际,虚明入远天。

秋光照不极,鸟色去无边。

势引长云阔,波轻片雪连。

汀洲杳难测,万古覆苍烟。

短歌行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青天荡荡高且虚,上有白日无根株。

流光暂出还入地, 使我年少不须臾。

与君相逢勿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玉卮盛酒置君前,再拜愿君千万年。

野老歌 / 山农词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

斛:量器;

是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

斛:量器;

是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

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

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

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

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

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

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

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

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

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

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

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

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

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

“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

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

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

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

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朱庆馀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 2、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越女:越国美女,西施。出镜心:出现任明镜中,意即揽镜自照。更:又。沉吟:犹豫不决。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齐纨(wán):齐地出产的细绢。菱歌:采菱所唱的歌。敌:通“抵”,比得上。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 2、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越女:越国美女,西施。出镜心:出现任明镜中,意即揽镜自照。更:又。沉吟:犹豫不决。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齐纨(wán):齐地出产的细绢。菱歌:采菱所唱的歌。敌:通“抵”,比得上。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 2、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  “越女新妆出镜心”,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   “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齐纨未足人间贵”,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   “一曲菱歌敌万金”,《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这里意指真才实学。一益高雅的《采菱曲》比万金都有价值。同时也是告诉朱庆余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很欣赏,金榜题名没有问题。结合后两句,作者除回答了朱庆余的疑问以外,还肯定了朱庆余的德行文章.告诉朱庆馀:在我眼里你不是一个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我很欣赏你。   该诗表达含蓄蕴藉,趣味横生,当人们透过它的字面意思而体味到它的内在含义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结构上,全诗四句,浑然一体,结构谨严。前两句针对朱庆馀的原诗,首先肯定了朱庆馀的人品文章,指出他虽自负才华但仍信心不足;三四两句紧扣“更沉吟”三字,一方面回答了朱庆馀的疑问,另一方面对朱庆馀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1、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 2、 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

采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采莲。

“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一个“并”字,突出了采莲是群体活动,以及采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

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

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

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

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采莲的热闹场景。

下面两句具体描绘采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

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

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采一些莲子。

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

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

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

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

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采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采莲女轻盈、敏捷。

“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采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

“竞折”,突出她们争相采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采写活了。

从“争前”到“竞折”,采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

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

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采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

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

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

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

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

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转入刻画采莲人。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妆扮。

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着腰,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

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采吧。

”她们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

”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

这浓厚的人情显示出她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她们的形体美和内在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

  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刻画采莲女们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情调朴实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归时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

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

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

一天劳动后,她们还是那样轻松。

这最后两句展现出一幅水彩画:红色的晚霞给采莲女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的欢笑和歌声,为日暮秋江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结尾和开头照应紧密。

最后两句押“漾”韵,描绘出一幅采莲女丰收归来边荡桨边弄荷花的动人画面,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这首诗采莲活动写得相当细致,从头到尾都是运用叙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莲女一样淡妆浅梳,不假雕饰,表现出一种纯朴明丽的风格,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全诗构思独特,每韵一段,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

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34-436页

12345 共4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