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柳陌乍随州势转,花源忽傍竹阴开。

能将瀑水清人境, 直取流莺送酒杯。

山下古松当绮席,檐前片雨滴春苔。

地主同声复同舍,留欢不畏夕阳催。

送长沙韦明府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秋入长沙县,萧条旅宦心。

烟波连桂水,官舍映枫林。

云日楚天暮,沙汀白露深。

遥知讼堂里,佳政在鸣琴。

长安逢故人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数年音信断,不意在长安。

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

一官今懒道,双鬓竟羞看。

莫问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送孙愿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悠然富春客,忆与暮潮归。

擢第人多羡,如君独步稀。

乱流江渡浅,远色海山微。

若访新安路,严陵有钓矶。

柏林寺南望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东南 一作:西南)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

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东南 一作:西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

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遥:远远地。

闻:听见。

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泊:停船靠岸。

径:小路。

度:度过,越过。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东南 一作:西南) 霁(jì):雨止。

东南:一作“西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

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遥:远远地。

闻:听见。

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泊:停船靠岸。

径:小路。

度:度过,越过。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东南 一作:西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

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霁(jì):雨止。

东南:一作“西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东南 一作:西南)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

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

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

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

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

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

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

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

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

“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

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

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

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

行人眼前豁然开朗。

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

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

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

“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

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

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

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

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

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

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

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

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44-645页 .

塞下曲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壮心竟未嫖姚知。

白草山头日初没,黄沙戍下悲歌发。

萧条夜静边风吹, 独倚营门望秋月。

送杨中丞和蕃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

旧好寻君长,新愁听鼓鼙。

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

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

送李遂之越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未习风波事,初为东越游。

露沾湖草晚,月照海山秋。

梅市门何处,兰亭水向流。

西兴待潮信,落日满孤舟。

送别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穆陵关上秋云起,安陆城边远行子。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 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12345 共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