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文翻注译赏
季梁谏追楚师 文翻注译赏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鲁欲使柳季。
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文翻注译
吴许越成 文翻注译赏
季札观周乐 / 季札观乐 文翻注译
扁鹊见蔡桓公 文翻注译赏
曾子杀彘 / 曾子烹彘 文翻注译赏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pēng)彘也。
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彘:猪。
适:往、回去。
适市回:去集市上回来。
戏:开玩笑。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待:依赖。
子:这里是第二人称尊称“您”的意思。
`而:则,就。
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之:到。
烹: 烹饪,煮。
是:这。
反:同“返”,返回顾反:等到回来。
特:只、仅、独、不过。
女:同“汝”,你的意思。
杀:宰。
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市集市。
欲:想要。
止:阻止。
遂:于是,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pēng)彘也。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彘:猪。
适:往、回去。
适市回:去集市上回来。
戏:开玩笑。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待:依赖。
子:这里是第二人称尊称“您”的意思。
`而:则,就。
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之:到。
烹: 烹饪,煮。
是:这。
反:同“返”,返回顾反:等到回来。
特:只、仅、独、不过。
女:同“汝”,你的意思。
杀:宰。
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市集市。
欲:想要。
止:阻止。
遂:于是,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王正月 文翻译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
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
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
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
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立適以......更多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
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元年”是什么意思?
指君王登位的第一年。
“春”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年开始的季节。
“王”指的谁?
指周文王。
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
因为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
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
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
公何以不言即位?
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
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
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
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为什么不说隐公登位?
这是成全隐公的心愿。
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
隐公打算把国家治好,再把政权还给桓公。
为什么要把政权还给桓公?
因为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
他兄弟俩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人并不了解。
隐公年长而贤明,诸大夫拥戴他为国君。
这时如果隐公辞让,桓公能否登位,还没有把握。
即使桓公能够登位,大夫们能否辅佐幼君,也没有把握。
所以,隐公登位,全是替桓公着想。
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
因为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
立媵妾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
桓公为什么尊贵?
因为他的母亲尊贵。
母亲尊贵,儿子也就尊贵吗?
是的。
儿子因母亲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而尊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
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元年”是什么意思?
指君王登位的第一年。
“春”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年开始的季节。
“王”指的谁?
指周文王。
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
因为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
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
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
元年:指鲁隐公元年。
文王:周文王。
曷:为什么。
正月:阴历每年第一个月。
王正月:指周历正月。
古时改朝换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
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大一统:天下统一。
公何以不言即位?
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
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
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
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为什么不说隐公登位?
这是成全隐公的心愿。
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
隐公打算把国家治好,再把政权还给桓公。
为什么要把政权还给桓公?
因为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
他兄弟俩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人并不了解。
隐公年长而贤明,诸大夫拥戴他为国君。
这时如果隐公辞让,桓公能否登位,还没有把握。
即使桓公能够登位,大夫们能否辅佐幼君,也没有把握。
所以,隐公登位,全是替桓公着想。
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
因为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
立媵妾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
桓公为什么尊贵?
因为他的母亲尊贵。
母亲尊贵,儿子也就尊贵吗?
是的。
儿子因母亲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而尊贵。
平国而反之桓:隐公打算平治鲁国后,把政权归还桓公。
隐长而卑、桓幼而贵:桓公的母亲仲子是鲁惠公的夫人。
隐公的母亲声子只是随嫁来的姐妹。
扳:拥戴。
適:同“嫡”。
立子:立庶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师晋师灭夏阳 文翻注译赏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
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
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
取之中......更多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
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
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
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
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
’其斯之谓与!
”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
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
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
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
灭夏阳是它为主的。
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
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
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
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
”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
”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
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
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
”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
”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
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
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
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
”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
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
”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
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
’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
”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
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
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
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
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
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
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
’其斯之谓与!
”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 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荀子·礼论》:“师旅有制。
”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
下面传文说“虞无师”,就是专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
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
《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
夏、下同音通假。
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
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
举:攻克,占领。
晋献公(?
——前651):名诡诸,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
在此期间伐灭了周围一些小国,为其子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基础。
据《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伐虢的借口是虢国在晋国内乱中支持了他先君的政敌。
荀息(?
——前651):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
献公病危时以荀息为相托以国政,献公死后在宫廷政变中为里克所杀。
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
乘(shèng):古以一车四马称为一乘。
这里专指马。
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
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
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
”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
加长(zhǎng):增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
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
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
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
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
’其斯之谓与!
”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
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
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
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
灭夏阳是它为主的。
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
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
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
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
”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
”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
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
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
”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
”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
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
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
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
”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
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
”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
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
’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
”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
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
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 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荀子·礼论》:“师旅有制。
”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
下面传文说“虞无师”,就是专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
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
《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
夏、下同音通假。
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
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
举:攻克,占领。
晋献公(?
——前651):名诡诸,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
在此期间伐灭了周围一些小国,为其子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基础。
据《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伐虢的借口是虢国在晋国内乱中支持了他先君的政敌。
荀息(?
——前651):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
献公病危时以荀息为相托以国政,献公死后在宫廷政变中为里克所杀。
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
乘(shèng):古以一车四马称为一乘。
这里专指马。
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
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
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
”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
加长(zhǎng):增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
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
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
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
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
’其斯之谓与!
”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 前658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准备伐虢。
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
献公听从荀息之计,以重礼贿虞君,借道伐虢。
虞、虢都是小国,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上当。
虞君不但不听,而且自告奋勇愿出兵开路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
这以后的事,《谷梁传》所述与《左传》有点不同。
《谷梁传》以为晋国当年就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又灭虞。
《左传》则以为晋拿下下阳(即夏阳)以后仅作为据点,未即灭虢。
三年以后,晋师再次假道虞国,挥军南下,灭了虢国,还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
虞君终于做了俘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