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金舆旦下绿云衢,彩殿晴临碧涧隅。

溪水泠泠杂行漏, 山烟片片绕香炉。

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

自惜汾阳纡道驾,无如太室览真图。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魑魅来相问,君何失帝乡。

龙钟辞北阙,蹭蹬守南荒。

览镜怜双鬓,沾衣惜万行。

抱愁那去国,将老更垂裳。

影答余他岁,恩私宦洛阳。

三春给事省,五载尚书郎。

黄阁游鸾署,青缣御史香。

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

渭北升高苑,河南祓禊场。

烟花恒献赋,泉石每称觞。

暇日从休浣,高车映道傍。

迎宾就丞相,选士谒昭王。

侍宠言犹得,承欢谓不忘。

一朝贻厚谴,五宅竟同防。

凶竖曾驱策,权豪岂易当。

款颜因侍从,......更多

登瀛州南城楼寄远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层城起丽谯,凭览出重霄。

兹地多形胜,中天宛寂寥。

四荣摩鹳鹤,百拱厉风飙。

北际燕王馆,东连秦帝桥。

晴光七郡满,春色两河遥。

傲睨非吾土,踌躇适远嚣。

离居欲有赠,春草寄长谣。

则天门赦改年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圣人宥天下,幽钥动圜狴。

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

笼僮上西鼓,振迅广阳鸡。

歌舞将金帛,汪洋被远黎。

少游荆湘因有是题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岘北焚蛟浦,巴东射雉田。

岁时宜楚俗,耆旧在襄川。

忆昨经过处,离今二十年。

因君访生死,相识几人全。

章怀太子靖妃挽词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彤史佳声载,青宫懿范留。

形将鸾镜隐,魂伴凤笙游。

送马嘶残日,新萤落晚秋。

不知蒿里曙,空见陇云愁。

杂诗三首·其三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闻道:听说。

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解兵:放下兵器。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闻道:听说。

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解兵:放下兵器。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

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

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

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

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

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

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

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

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

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

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

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

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

“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

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

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

“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

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

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

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

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

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

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

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

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

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

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6-37页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4页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4页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独不见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

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36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dài)瑁(mào)梁。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

”卢家少妇:泛指少妇。

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

堂,一作“香”。

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

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

玳瑁: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

九月寒砧(zhē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寒砧:指捣衣声。

砧,捣衣用的垫石。

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

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

木叶:树叶。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

音:一作“军”。

丹凤城:此指长安。

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

后以凤城称京城。

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jiāo)明月照流黄。

教:使。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36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dài)瑁(mào)梁。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

”卢家少妇:泛指少妇。

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

堂,一作“香”。

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

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

玳瑁: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

九月寒砧(zhē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

寒砧:指捣衣声。

砧,捣衣用的垫石。

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

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

木叶:树叶。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

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

音:一作“军”。

丹凤城:此指长安。

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

后以凤城称京城。

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jiāo)明月照流黄。

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

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教:使。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36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

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

”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

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

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

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

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

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

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

“双栖”两字,暗用比兴。

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

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

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

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

“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

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

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

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

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

命运是吉是凶?

几时才能归来?

还有无归来之日?

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

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

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

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

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

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

“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

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皇帝的公主信奉神仙,别墅盖得直入云霄。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假山高得像岐山鸣凤岭,池塘大得超过渭河。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梳妆用的起居楼里挂着翠绿帷幔似乎把春色留住了,而舞蹈唱戏的阁楼下摆放着整齐的座椅,金灿灿的,好像把太阳织在了垫子上。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我伴驾同来公主的新宅祝贺,酒宴上大家觥筹交错,纷纷向皇帝敬酒祝寿,一旁还有乐手演奏着钧天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1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