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袭美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韵 文
袭美以纱巾见惠继以雅音,因次韵酬谢 文
开元杂题七首·汤泉 文
渔具诗。射鱼 文
奉和袭美酒中十咏。酒床 文
冬柳 文赏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此诗的一、二句写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态,是静景。
诗人住在郊外,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
三、四句转而写动景: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
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有声有色,形象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
全诗不仅立意构思新奇别致,而且题材也不袭故蹈常,读者在鉴赏时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别离 文翻注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参考资料: 1、 隋慧娟 .《唐诗宋词》导读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61-162页 . 2、 宁宗一 陶慕宁 .千编经典诗词曲 唐诗 .郑州市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829页 . 3、 蒋孟豪 .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 .重庆市 :重庆出版社 ,2006年 :228-229页 .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杖剑:同“仗剑”,持剑。
尊:酒器。
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fù)蛇一螫(shì)手,壮士即解腕。
蝮蛇:一种奇毒的蛇。
螫:毒虫刺人。
解腕:斩断手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志:立志,志向。
参考资料: 1、 隋慧娟 .《唐诗宋词》导读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61-162页 . 2、 宁宗一 陶慕宁 .千编经典诗词曲 唐诗 .郑州市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829页 . 3、 蒋孟豪 .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 .重庆市 :重庆出版社 ,2006年 :228-229页 .
白莲 文翻注译赏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真合 一作:端合)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素蘤(huā)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蘤:“花”的古体字。
此花:指白莲。
端合:真应该。
端,一作“真”。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素蘤(huā)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蘤:“花”的古体字。
此花:指白莲。
端合:真应该。
端,一作“真”。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真合 一作:端合)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
《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
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
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
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
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
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
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
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
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
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
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
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
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
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