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 锄(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 锄(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6-918

庆云见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

轻未透林疑待凤, 细非行雨讵从龙。

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山出云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杳霭祥云起,飘飏翠岭新。

萦峰开石秀,吐叶间松春。

林静翻空少,山明度岭频。

回崖时掩鹤,幽涧或随人。

姑射朝凝雪,阳台晚伴神。

悠悠九霄上,应坐玉京宾。

闻里谣效古歌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乡里儿,桑麻郁郁禾黍肥,冬有褴襦夏有絺。

兄锄弟耨妻在机,夜犬不吠开蓬扉。

乡里儿,醉还饱, 浊醪初熟劝翁媪。

鸣鸠拂羽知年好,齐和杨花踏春草。

劝年少,乐耕桑。

使君为我剪荆棘,使君为我驱豺狼。

林中无虎山有鹿,水底无蛟鱼有鲂。

父渔子猎日归暮, 月明处处舂黄粱。

乡里儿,东家父老为尔言, 鼓腹那知生育恩?

莫令太守驰朱轓,悬鼓一鸣卢鹊喧。

恶声主吏噪尔门,唧唧力力烹鸡豚。

乡里儿,莫悲咤。

......更多

长门怨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宫殿沈沈晓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忆春日太液池亭候对(长庆三年)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

桥转彩虹当绮殿, 舰浮花鹢近蓬莱。

草承香辇王孙长,桃艳仙颜阿母栽。

簪笔此时方侍从,却思金马笑邹枚。

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

香径草中回玉勒, 凤凰池畔泛金樽。

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

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

忆汉月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花开花落无时节,春去春来有底凭。

燕子不藏雷不蛰,烛烟昏雾暗腾腾。

新楼诗二十首。新楼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戎容罢引旌旗卷,朱户褰开雉堞高。

山耸翠微连郡阁, 地临沧海接灵鳌。

坐疑许宅驱鸡犬,笑类樊妻化羽毛。

惆怅桂枝零落促,莫思方朔种仙桃。

新楼诗二十首·重台莲

作者: 李绅 朝代: 唐代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菂重。

游女汉皋争笑脸, 二妃湘浦并愁容。

自含秋露贞姿结,不竞春妖冶态秾。

终恐玉京仙子识,却将归种碧池峰。

678910 共17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