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


拼音:ji

症状: 主要由强酸、强碱和来苏尔等引起,吞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导致炎症、充血、水肿及糜烂,重者发生溃疡、坏死、腐烂甚至穿孔。症状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痛、绞窄感、严重呼吸困难、呃逆、咳嗽、发热、心悸、血压下降及消化道出血。食管穿孔可引起食管气管病和纵膈炎,胃穿孔可引起腹膜炎,急性期后可遗留食道和胃狭窄。

治疗: 治疗除解毒剂外,不进食物,忌洗胃;静脉营养至症状消失能进食为止;服强酸者可服氧化镁、牛乳或蛋清;为中和碱性毒物,可给食醋500毫升加水500毫升或适量果汁;给予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

相关信息:

急性胃炎(药物性胃炎)


拼音:ji

症状: 由药物导致,能引起胃粘膜损伤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阿斯匹林、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类,抗生素类,抗组胺类,咖啡因,卤素类等。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一经发现与这些因素相关的胃炎应即停药,投以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如施维舒、麦滋林-s及思嘧哒等药物。

相关信息:

慢性胃炎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和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 二、症状 有上腹部疼痛、饱胀、早饱、返酸、灼心、食欲不振,有时恶心、呕吐。上腹部可有压痛,少数有消瘦、贫血。 三、辅助检查 胃镜和组织学活检、胃液分析、胃泌素、壁细胞抗体及幽、刁螺杆菌的检测有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避免引起慢性胃炎的因素如戒酒,避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药物。 二、药物治疗 慢性胃炎胃酸偏低或无酸者可给1%稀盐酸,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幽门螺杆菌阳性宥应抗菌治疗,可予胶态次枸橼酸铋,每次120毫克,每日4次,饭前30分钟及睡前各1次;加用甲硝唑每次200毫克,每日4次,疗效更好。目前国际上推崇三联疗法,可在上述两药基础上加服羟氨苄青霉素,每次250毫克,每日4次,总疗程为二周。对胃酸多者可试用雷尼替了和洛赛克等抑酸药物。 三、中药治疗 广香砂养胃丸每次半包,每日3次;或三九胃泰每次一包,每日3次。对食欲减退症状有效。

相关信息:

慢性胃炎是指基本局限于胃粘膜层的慢性炎症。

按胃镜下所见和组织学特征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等。

[病因] 尚未完全明了。

一般认为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的生物性致病因子。

慢性胃窦炎的90%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少数因胆汁反流、消炎药、吸烟和酗酒等所致。

慢性胃体炎主要由免疫反应引起。

消化性溃疡


拼音:xia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慢性病史长达6-7年,有 的长达20~50年。 二、症状 (一)典型溃疡 上腹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发作期间疼痛可持续几日、几周或数月、多于春、秋季发作。疼痛与饮食有明显的节律性,典型者有饥饿痛和进食或服碱性药物后缓解的特点。进餐或进碱性药物好转见于70%左右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往往伴有打嗝、吐酸水、灼心及喜热、喜按等脾胃虚寒的表现。发作或活动期上腹部有压痛,胃溃疡的压痛多在上腹部正中或稍偏左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稍偏右。 (二)不典型溃疡 约10%的患者可无疼痛,尤其是老年人的溃疡,约60%症状多不典型。 (三)特殊型溃疡 1.幽门管溃疡:发生于幽门括约肌至幽门口这2~4厘米长狭窄管腔的溃疡。症状多不典型,易发生出血而难止血。 2.球后部(穿透性)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的近端。疼痛可以仅表现在右上腹或背部,往往夜间发作加重,并易发生大出血。 3.巨大性溃疡:溃疡直经大于2.5-3厘米,治疗效果差,易于发生出血、穿孔,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4.复合性溃疡:为十二指肠和胃同时发生的溃疡或有活动性胃溃疡伴十二指肠球部畸形。由于常将症状归咎于球部溃疡,而胃溃疡被忽略。 5.多发性溃疡:部分非胃泌素瘤有时呈多发性胃溃疡。起病多急骤,疼痛多剧烈,往往因进餐而加重。x线钡剂检查难以发现。 6.胰源性溃疡:是一种由不产胰岛素的胰岛细胞瘤引起的消化性溃疡,也称卓-艾综合症。其特点有胃泌素分泌极高,可达300Pg/毫升以上;常为多发性、暴发性、发生于不典型部位的难治性溃疡。 7.应激性溃疡为大面积烧伤和颅内创伤、脑瘤、脑出血、休克、脑部大手术等引起的急性溃疡出血。具有反复间歇性出血的特点,也可发生穿孔,出血一般发生在应激后的1~10日。 三、辅助检查 x线钡剂造影、胃镜检查、胃液分析和纤维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

治疗: [治疗] 一、饮食 宜少量多餐,进清淡而易于消化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一)解痉、止痛、中和或减少胃酸分泌药物 正确使用有一定疗效,价格低廉,无或无重要副作用,可作为消化性溃疡的初选治疗。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或胃必治、乐得胃或胃速乐每次2片,每日3次。或中药乌贝散每次3-6克,每日3次。或氢氧化铝或胃舒平每次4-8片,每日3次,空腹咬碎服用。或硫糖铝每次1克,每日3次,饭前咬碎服用。由于铝对心、脑、肝、肾的可能损害不宜久用。 (二)抑酸、杀灭幽门螺杆菌和保护胃粘膜药物 为防止或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应联合应用抑酸、杀灭幽门螺杆菌和胃粘膜保护剂。 1.抑酸药:如西咪替丁每次0.2克,每日3次,睡前0.4克;或泰胃美每次800毫克,每日1次,睡前服;或雷尼替丁每次100~110毫克,每日2次;或法莫替丁每次40毫克,睡前服。洛塞克或奥美拉唑均为每次20毫克,每晨服1次。 2.杀灭幽门螺杆菌药:如痢特灵每次0.1-0.2克,每日·3次;或庆大霉素每次8万u,每日3次。胶体铋(丽珠得乐每次110毫克;或德诺每次120毫克,均为每日4次,饭前半小时服用)加甲硝唑(每次o.4克,每日3次)加羟氨苄青霉素(每次o.5克,每日3次)或四环素(每次0.5克,每日3次)的三联疗法。对该菌的根治率达80%以上,一般用药7-10日。 3.保护胃粘膜药:如丽珠得乐每次110毫克,每日4次,饭前半小时服用;或德诺每次120毫克每日4次,饭前半小时服用;或施维舒每次50毫克,每日3次,饭后1小时服用;或思嘧哒每次3克,每日3次。 4.中药:胃快愈可明显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 三、手术治疗 对内科治疗无明显好转的大出血、幽门梗阻、穿孔或疑有癌变者可行手术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因有效治疗方法的发展,预后远较过去为优,已使本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至2%以下。30岁以下患者的病死率几乎为零,年长患者的死亡主要由于并发症,特别是大出血和急性穿孔所致。

消化性溃疡可发生在胃、十二指肠、食管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等部位,78-99%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分别称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是一常见病,总发病率据X线和尸体解剖资料可高达10%~12%。

[病因] 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除胃酸等因素外,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是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难治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是慢性胃窦炎......更多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拼音:du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常呈亚急性起病,逐渐进展,病情多波动,少数急性或慢性起病。发病以40-60岁女性多见。 二、症状 肌肉损害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最早为晨起双侧后肌带及骨盆带肌肉力弱。急性发作者肌肉疼痛或压痛常见,上肢肌痛较下肢明显,进一步发展可波及颈肌、咽喉肌、甚至呼吸肌。面肌及眼外肌较少受累。肌无力较肌萎缩明显,肌张力减退,腱反射低,心肌受损者可有心功能障碍。可有发热、盗汗、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肢端雷诺现象。 三、辅助检查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醛缩酶及谷草转氨酶,肌红蛋白、肌电图检查,肌肉活检可帮助诊断。

治疗: [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强的松60-100毫克,隔日口服,症状缓解后可减量、维持。大剂量激素治疗6-8周无效时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及氨甲喋呤。辅助治疗如苯丙酸诺龙或丙酸睾丸素,每次25毫克,肌注,每周3次。重者可用血浆交换疗法。还可用抗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胸腺切除及全身放射治疗等。

相关信息:

多发性肌炎为一种结缔组织疾病,部分患者伴有皮肤损害,称为皮肌炎。

参见皮肌炎有关部分。

[病因] 本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肌营养不良症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分型及其症状 (一)Duchenne型 最常见,男性多于女性。婴儿期即有运动发育迟缓迹象,症状常在3-6岁时开始明显,并渐加重。无力常始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下肢重于上肢。站立时脊柱前凸,行走时骨盆摇摆,步态跨团呈"鸭步",仰卧起立时须转身俯卧,然后以双手支撑足背、膝部等处顺次攀扶方能直立。可有翼状肩胛,常见腓肠肌假性肥大,少数有心肌损伤。一般发展较快,常在20岁前不能行走。 (二)肢带型 较少见,发病年龄平均12岁。始为骨盆带肌群和大腿肌群软弱萎缩,渐影响肩胛带和上臂,可有腓肠肌假性肥大。病程进展较慢,平均30岁左右失去行定能力。 (三)面肩肱型 一般青春期起病,以两侧面肌。肩胛带肌群及上臂肌群萎缩为主,可呈"肌病面容",即眼睑闭合无力,吹哨、鼓腮困难,口唇增厚而微噘,皱额时额纹减少。有翼状肩胛,晚期可累及下肢骨盆带和躯干肌肉。病情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四)眼咽型 中年起病。主要为眼睑下垂和吞咽困难,可渐累及其他眼外肌、面肌、喉肌、舌肌、咬肌,甚至躯干和四肢肌进展缓慢。 (五)其他型 眼肌型表现为进行性双眼睑下垂和眼外肌麻痹。远端型自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扩展。 三、辅助检查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测定,尿肌酸、肌酐检查,肌电图、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以支持治疗为主,给予高蛋白与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尽可能维持日常活动,适当体育锻炼,配合按摩、理疗与被动活动。可试用苯丙酸诺龙、ATP、维生素E、加兰他敏等,用钙离子阻滞剂治疗可能有效。使用近亲肌肉移植取得部分效果。 [预防] 采用DNA探针进行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异常则早期进行人工流产,防止病儿出生。

相关信息: [预防] 采用DNA探针进行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异常则早期进行人工流产,防止病儿出生。

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表现为受累骨骼肌对称性无力与萎缩。

[病因] 或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关。

急性肝炎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二、病史 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输血、注射血制品史,暴发流行区有水源、食物污染史。 三、症状 多急性起病。常有发热、恶心、厌油、纳差、腹胀、便清、明显乏力等。大多有轻中度肝肿大,质地软,常有触痛或叩击痛,脾可轻度肿大,部分有黄疸。 四、辅助检查 (一)疾病诊断检查 肝功能试验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检查,肝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 (二)病原分型检查 目前多用免疫学、酶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作病原检测。肝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有助于病原分型。 1.甲型肝炎:IgM型抗体(抗-HAVIgM)有早期诊断价值,可用免疫电镜检测粪便中甲型肝炎病毒(HAV)颗粒,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查血及粪便的病毒RNA(HAV-RNA)。 2.乙型肝炎:IgM型抗体(抗-HBclgM)有早期诊断价值,可作血HBSAg、 抗-HBs、HBeAg、抗-HBe、抗一HBc、乙肝病毒DNA多聚酶、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3.丙型肝炎:可作血清抗体(抗-HCV)、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等,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CV抗原为较特异的方法。 4.丁型肝炎:可作血清抗原(HDAg)和抗体(抗-HDV)、血清病毒RNA(HDV-RNA)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DAgo 5.戊型肝炎:可检测血清抗体(抗-HEV),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或胆汁中HEV抗原。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内的HEV抗原。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肝炎症状明显期特别是有黄疽者应卧床休息,直至症状和黄疸明显消退方可起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或延长活动时间,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合理饮食,以流食为主,少量多餐,保证水分的供给以利于利尿排黄,应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黄疸严重者注意维生素K的补充。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二、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或肌注,隔日1次,3-6个月为一疗程。急性期黄疸者可予茵陈蒿汤治疗。恶心、厌油、呕吐者应给予葡萄糖加维生素C维生素B,或门冬氨酸钾镁溶液,静滴。也可用肝炎灵和病毒灵。

相关信息: [预后] 甲型肝炎预后良好,大多数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戊型肝炎病死率一般为1%-2%,最高达12%。 [预防] 隔离患者,甲型和戊型肝炎应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乙、丙、丁型肝炎应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易感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还可使用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防止甲型肝炎,或应用高滴度抗-HB-VlgG注射预防乙型肝炎。

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

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HAV和HEV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如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和食物传播。

HBV、HCV和HDV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如输血及血制品、预防接种、药物注射、针刺等,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途径。

婴幼儿的乙型肝炎可通过胎盘、分......更多

重症肝炎


拼音:zhong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与慢性重症肝炎 二、症状 (一)急性重症肝炎 也称暴发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日内消化道症状加剧,有出血倾向,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模糊、精神异常。肝脏进行性缩小,黄疽迅速加深,少数黄疸很轻。肝功能异常。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 也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日以上8星期以内,出现重度肝性脑病症状,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低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黄疽迅速加重,有明显出血现象。肝功能严重损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三)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病史1年以上或无肝病史。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质地硬、脾肿大增厚、肝功能异常等。 三、辅助检查 见急性肝炎。 四、并发症 常并发细菌感染,特别是胆系感染、自发性腹膜炎等。还可出现脑水肿、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支持疗法  注意出血,禁用麻醉剂、安眠药及含氮物质。给予新霉素,每次1克,甲硝唑0.2克,每日4次。易合并感染,可予青霉素800-1200万U;或氨苄青霉素6-8克,静滴。用弱酸液或生理盐水灌肠,给予维生素C、B1、B6。鲜血浆或冰冻鲜血浆每日150-300毫升,以后可隔日1次。人血白蛋白每次10-20克,静滴。支链氨基酸250毫升,静滴。 二、药物治疗 代谢性碱中毒者可予25%精氨酸,15%氯化钾或氯化钙治疗。代谢性酸中毒主要针对原因进行。低钠血症者可给高张盐水治疗。调整微循环常用山莨若碱(654-2)首剂40-60毫克,以后每日40-160毫克,分次静滴。还有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前列腺素EI、肝细胞生长因子、人胎肝细胞悬液等。胸腺肽每次5-10毫克,肌注,每星期3次;或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等。中药犀角散加板蓝根30克、白术10克、泽泻9克、川朴80克、丹皮9克煎服。 三、防治并发症 脑水肿、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分别见有关章节。

相关信息: [预后] 预后不良,病死率达70%以上。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者病死率较低。 [预防] 见急性肝炎。

所有五型肝炎均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拼音:yu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 二、症状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肝炎病毒有关抗原抗体检测阳性。黄疸色深而持续时间长,但消化道症状轻、ALT上升幅度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梗阻性特征持续三个星期以上。肝组织活检符合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主要见于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多有HBV和HCV现症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有梗阻性黄疸且持续时间长达3星期以上。肝活检符合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组织学改变,并有淤胆型肝炎的形态学特征。 三、辅助检查 同急性肝炎。

治疗: [治疗] 一、退黄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于HBSAg阴性的急性及慢性淤胆型肝炎,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苯巴比妥每日90-180毫克,分3次口服。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胰高血糖素1克与正规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内静滴,每日2次。熊去氧胆酸每日500毫克,对急性淤胆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二、止痒治疗 消胆胺每日6-15克,分3次口服。氢氧化铝每日8-15克,分3次口服。抗组胺药、安定药可配合上述药物使用。

相关信息: [预后] 急性淤胆性肝炎预后较好,慢性淤胆性肝炎容易转变为胆汁性肝硬化,预后较差。 [预防] 同急性肝炎。

同急性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有严格季节性,多发于7、8、9三个月,在乙脑流行区以青少年发病为主,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二、症状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在2-3日内逐渐加重,出现脑膜刺激征。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次为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大出血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将患者隔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内,注意神志、体温、血压、呼吸、瞳孔及肌张力的变化,仔细观察惊厥先兆,及时采取措施。注意营养,昏迷者鼻饲流食。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头部用冰帽,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放置冰袋,酒精擦浴及冷盐水灌肠等,必要时可给亚冬眠疗法。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0.5-1克/千克,肌注,每日4-6次。 (二)惊厥 注意处理引起惊厥的原发病。安定用于持续抽搐者,每次10-20毫克,肌注;或水含氯醛每次1.5-2.5克,稀释后鼻饲或保留灌肠;或苯巴比妥钠每次0.1-0.2克,肌注。 (三)呼吸衰竭 保持吸呼道通畅,昏迷者应注意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每次3-6毫克,肌注或静注;尼可刹米每次0.375-0.75克,肌注或静注。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器。 (四)治疗脑水肿 常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克/千克,4-6小时静滴1次。 三、中医中药 应按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病在气分者给白虎汤加减;热人营血者给安宫牛黄丸、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止痉散对抽搐有效。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在10%以下,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高达15%以上,存活的重症患者可留有后遗症。 [预防] 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措施。隔离病人,人畜居地分开。预防接种使用地鼠肾灭活疫苗,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日,第二年加强注射1次。疫苗接种应在开始流行前2个月完成,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中,医称"暑温",是一种自然疫源性虫媒病毒性脑炎。

[病因] 本病由乙脑病毒引起。

患病人类或动物是传染源,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流行于夏秋季。

161718192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