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发热反应)


拼音:shu

症状: 症状 主要表现为怕冷或寒战,继以发热,体温可升至38-40度。于输血后15分钟开始或1-2小时内发生,伴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反应持续1-2小时逐渐好转。在全麻下发热常不明显。

治疗: 防治 应减慢输血速度。如症状继续发展应中止输血,口服或肌注解热镇痛药,必要时给异丙嗪或杜冷丁25-50毫克,肌注。发热因免疫因素所致者可予氢化可的松50-100毫克,静滴,或每200毫升血中加地塞米松5毫克,可防止发热反应或减轻症状。

相关信息:

输血是常用的重要治疗方法。

随着近代血液免疫学、血液检验技术及血液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进展,输血治疗较前更为安全,但少数患者仍可发生不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可以危及生命。

输血反应往往与技术误差或操作不严有关,所以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一、发热反应 (一)病因 细菌的代谢产物是致热原,保存液配制不当、采血或输血器具消毒不严是产生致热原的主要原因。

多次接受输血者的血......更多

亚急性甲状腺炎


拼音:y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二、症状 不少患者有一过性甲状腺毒症且伴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甲状腺部位疼痛,常放射至同侧下颌、耳、枕部。甲状腺呈结节性肿大,结节有明显压痛,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又复发。病程数周或数月,甚至1-2年。可有一过性甲减,永久性者少见。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甲状腺摄碘131率降低,血清蛋白结合碘、T,、T4、TSH增高,甲状腺扫描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轻症可用消炎痛、阿斯匹林等非激素类抗炎药。症状较重者用强的松每日20-40毫克,病情缓解后渐减量,全疗程1-2个月,如复发可重复使用。有甲减或甲状腺缩小不明显者加用适量甲状腺片。有甲状腺毒症者可应用心得安,不用抗甲状腺药物。发热时可用解热镇痛剂。

相关信息: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

[病因] 一般认为与呼吸道病毒感 染有关。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中年女性多见。甲状腺弥漫性中度肿大,质韧如橡皮感,表面光滑,可呈分叶状,常无压痛。 二、辅助检查 甲状腺激素测定、甲状腺摄碘131率,血清IgA、TMA,过氯酸钾排泌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血沉,甲状腺扫描、甲状腺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 三、分型 桥本甲状腺炎伴克Graves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表现;桥本甲状腺炎甲亢(假性甲亢)有一过性甲亢症候群,病情较桥本甲亢轻;突眼型伴有突眼,但无典型甲亢眼症,甲状腺功能多正常;纤维化型见于老年妇女,甲状腺无痛性中度肿大,呈结节状,甲状腺扫描为冷结节,伴有甲减表现,甲状腺片治疗后甲状腺缩小;少年型仅有甲状腺轻、中度肿大,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376·率不高,对甲状腺片治疗有良好反应,过氯酸钾排泌试验阳性,甲状腺活检可确诊。

治疗: [治疗] 甲状腺片20-60毫克,每日3次;或左旋甲状腺素(LT)每日30-300微克。有甲减者宜从小剂量开始,用药2-4周后甲状腺可明显缩小。伴有甲亢者可短期给予小剂量抗甲状腺药物,一般不采取放射性碘或手术治疗。有假性甲亢症表现者可口服心得安10毫克,每日3次。如有严重疼痛或压迫症状者可以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伴局部压迫症状或疑有癌肿者可采用手术治疗,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但不宜切除过多,以防出现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

相关信息: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甲状腺炎,是常见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

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围酮增多症)


拼音:shen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表现为高血压,多数为轻-中等程度升高,降压药物治疗效果差。低血钾性周期性双下肢无力、麻痹,严重者呼吸肌麻痹。多尿、夜尿增多,烦渴、多饮。碱中毒致手足搐搦,全身惊厥,甚至意识丧失。心律失常,可为早搏或阵发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发生心室颤动,心源性脑缺氧。 二、辅助检查 血清钾降低,血钠升高,碱血症,唾液钠与钾降低,尿钾、醛固酮增高,血浆、唾液醛固酮升高,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降低,安体舒通试验、钠负荷试验、低钠饮食。赛庚啶试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有助于诊断。X线、B超、CT、MRI检查、肾上腺血管造影、碘131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可助定位。

治疗: [治疗] 一、手术治疗 以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方法。 二、药物治疗 双侧肾上腺增生者目前趋于药物治疗。可应用安体舒通微粒,每次60-80毫克,每日3-4次;氨基导眠能每次0.5克,每日1-3次,适用于醛固酮瘤;氯苯喋啶也可试用,必要时加用降压药物;对ACTH依赖型者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毫克,10日后减量至每日0.5毫克,且能维持疗效。

相关信息:

醛固酮增多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是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张。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因在肾上腺外。

[病因] 将原醛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醛固酮瘤,最多见,占原醛的60%-90%,90%为单侧腺癌;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为第二多见的类型,多发于儿童,系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所致;

ACTH型醛固酮增多症;

产生醛固团的肾上腺癌少见,约占1%。

低血糖症(胰岛素瘤)


拼音:di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有典型低血糖症状群。如血糖下降较快,多表现为心慌、出汗、饥饿感、软弱、手足颤抖、苍白、心动过速、血压轻度升高,并可发展为脑功能障碍。如血糖下降缓慢,初时有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步态不稳。精神失常,以后可出现神志不清、幼稚动作、癫痫样抽搐、瘫痪、昏迷等。频繁发作低血糖可表现为痴呆、精神失常。空腹和运动促使低血糖症发作;发作时血糖小于2.8mmol/升;供糖后症状迅速缓解;以上三联症存在可确立低血糖症。 二、辅助检查 空腹血浆胰岛素、胰岛素释放指数增高,禁食试验、B型超声、CT、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造影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发作时给50%葡萄糖50-100毫升,静注,严重者给予5%-10%葡萄糖静滴,直至能进食,必要时可加用氢化可的松和/或胰高血糖素1-2克,肌注。手术切除肿瘤,术中未能探查到肿瘤者可行胰腺次全切除。有手术禁忌证或手术未成功者给予氯苯甲噻二嗪每次100-200毫克,每日3次,加双氢克尿噻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氯化钾每次1克,每日3次。苯妥英钠、心得安、氯丙、嗪糖皮质激素也可应用。癌瘤术后或已有转移者可用链脲霉素20~30毫克/千克静滴,每周1次,4-6次为一疗程。加用深部X线照射及5-氟脲嘧啶可提高疗效。

相关信息:

胰岛素瘤又称胰岛p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引起低血糖症。

[病因] 胰岛素瘤多为单个良性肿瘤,少数为腺癌,多发性肿瘤少见,部分患者为B细胞增生。

肿瘤多位于胰腺内,异位者少。

系统性硬皮病


拼音:x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 二、症状 (一)前驱症状 为雷诺现象,伴低热、乏力、关节痛等。 (二)皮肤损害 多由四肢远端或面部开始,对称分布,逐渐向近端或全身发展,严重者发病即为全身性。其病变过程有三期,浮肿期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紧张变厚,皱纹消失,苍白或淡黄色,皮温偏低。硬化期皮肤肿胀消退,渐变硬与皮下组织粘连,有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捏起,导致表情呆板,张口及眼睑开闭困难,胸紧束感等。萎缩期皮肤萎缩变薄,甚至累及皮下组织及肌肉,汗少,毛发脱落,鼻翼萎缩,鼻端变尖,唇薄,口周呈放射状沟纹,指趾僵硬呈爪状,指端尖削或伴溃疡,胸廓紧导致呼吸困难。 (三)系统及脏器损害 以食道多见,心肌、肺、肾脏、胃肠道及神经系统均可发生弥漫性纤维化而引起相应的表现。 三、异型 具有手指关节周围及软组织内钙盐沉积、雷诺现象、指端硬化及毛细血管扩张四种症状者,称CRST综合症。同时有食道功能障碍者,称CREST综合症。 四、辅助检查 血沉加快,γ球蛋白增高,抗核抗体阳性,抗Scl-70抗体阳性,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增加营养,高热量、高蛋白。勿吸烟,注意加强肢端运动及保暖,避免外伤和精神刺激。 二、全身治疗 改善微循环用丹参注射液,8-16毫升,静滴,每日1次,两周为一疗程。扩张血管用心痛定,每次10毫克,每日3次;或妥拉苏林、血管舒缓素、烟酸等。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以后减至每日1-10毫克维持。必要时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均为每次50毫克,每日2次;或秋水仙碱每日0.5-1.5毫克,2-3个月为一疗程。D-青霉胺对纤维硬化有一定疗效,每日300毫克,连服数月。其他可酌情选用维生素E、维甲酸、氨苯规及中药等。 三、局部治疗 局部外涂或加封包,氯氟舒松乳膏或去炎松、肤轻松软膏等。也可损害内注射去炎松混悬液(10毫克/毫升),2-3周1次;或透明质酸酶每日150万U,10天为一疗程。 四、物理疗法 有音频、激光、电针、蜡疗、按摩等。

相关信息: [预后] 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有心、肺、肾受损者愈后不佳。一般确诊后的5年生存率为60%-70%,随治疗条件改善生存率不断提高。

硬皮病是皮肤和全身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以后发生萎缩的结缔组织病。

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两种类型。

[病因] 原因不明。

发病与遗传因素。

性别、化学品、药物和免疫异常等有关。

韦格内肉芽肿


拼音:wei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有两种类型,经典型有典型的三联症,表现为鼻、副鼻窦炎、肺部浸润和坏死性肾小球炎。局限型病变局限于鼻、副鼻窦和肺部。 二、发病 半数以上为30-50岁男性。 三、症状 (一)鼻炎或鼻窦炎 有持久的鼻炎或鼻窦炎表现,鼻溢、流涕、鼻衄,鼻甲或鼻中膈表面有血流溃疡和肉芽肿。X线可见具窦粘膜增厚,严重者可有骨质破坏。 (二)肺部浸润 95%有呼吸道表现。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x线早期为非特异性学兼优间质浸润,继而有圆形阴影。 (三)肾脏损害 几乎见于所有患者,常在肺部病变出现之后,表现为局灶性坏死性肾小球炎,有蛋白尿、血尿、脓尿、管型尿,可导致肾功能不全,但肾性高血压少见。 (四)皮肤、粘膜损害 60%患者有皮肤和粘膜损害。前者表现为紫癜、水疤、血痕、结节、浸润性斑块和溃疡。后者表现为角膜结膜炎、坏死性肉芽肿性角膜炎、角膜巩膜溃疡、视网膜小动脉炎等。 (五)其他 约20%患者有神经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炎、运动感觉神经障碍等。15%患者有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等。消化系统病变以口腔、肠道粘膜溃疡为主。 四、辅助检查 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目前多采用皮质类固醇和烷化类免疫抑制剂治疗。开始先用较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日40-60毫克,当出现较明显的皮质类固醇副作用或对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不敏感时减量,每日10-20毫克;并加用环磷酰胺,每次50毫克,每日2次;或硫唑嘌呤每次50克,每日2次。直至表现和病变完全消退达1年以上时才可渐减量或终止治疗。晚期有肾功能衰竭者行人工透析或肾移植。

相关信息: [预后] 现代本病缓解率在90%以上,4年存活率为88%。

韦格内肉芽肿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所有系统和脏器。

[病因] 未明,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前庭神经元炎


拼音:qi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中青年多见。常发生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胃肠道感染后,病前多有过劳、着凉史。 二、症状 急性起病,表现为剧烈眩晕、恶心、呕吐,但无耳聋及耳鸣,持续数日或数周,可自行缓解。 三、辅助检查 前庭功能试验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静卧休息,闭眼并保持头部不动以减轻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药物治疗 可选用东茛菪碱每次0.3毫克,肌注;或654-2每次10毫克,肌注;或阿托品每次0.5毫克,肌注;或盐酸敏可静每次20毫克,每日3-4次;或抗眩啶每次4-8毫克,每日3次。 三、对症治疗 紧张焦虑症状明显者可用苯巴比妥,每次30毫克,每日3次;安定、氯丙嗪也可应用。恶心、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以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相关信息: [预后] 预后多良好。

前庭神经元炎又称前庭神经炎。

多散在发病。

[病因] 可能为前庭神经的病毒感染。

脊髓压迫症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脊髓受压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运动障碍 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肉弛缓性瘫痪,伴肌肉萎缩和肌束震颤。锥体束受压导致病变节段以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如病变侵及双侧锥体束则呈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急性脊髓压迫症早期表现为脊髓休克。 (二)感觉障碍 脊曲半侧受累则病变水平以下对测躯体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脊髓因横贯性损害则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双侧锥体受压时可出现尿潴留,晚期出现反射性膀胱、马尾、圆锥受压时可出现二便失禁。瘫痪肢体可有皮肤干燥、脱屑、少汗、甚至无汗。 二、分类 (一)急性压迫 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很快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早期常有脊髓休克。 (二)慢性压迫 症状呈进行性经过,一般不出现脊髓休克。通常可分为三期,刺激期主要表现神经根和脊膜刺激症状;脊髓部分受压期可出现脊髓半侧横贯损害的表现;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三、辅助检查 腰穿压颈试验、脑脊液检查。CT、MRI检查或椎管造影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以去除病因,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为目的,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可给大量B族维生素。硬膜外脓肿在紧急手术的同时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脊柱结核手术同时施行抗痨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可结合放疗、化疗。防治并发症,对瘫痪肢体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锻炼。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压迫的病因及受压时间长短。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多为良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髓内肿瘤则预后较差。其次脊髓受压时间短,恢复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脊髓压迫症是指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脊髓、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而出现脊髓损害症状的一组病症。

[病因] 本症可由脊柱病变如脊柱外伤、结核、肿瘤及椎间盘脱出,脊膜病变如硬脊膜外脓肿、硬膜下血肿,脊髓和神经根病变如神经纤维瘤等引起。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感染性者有寒战、高热、周身酸痛、萎靡乏力或意识障碍,可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象。非感染性者则可见各有关疾病的征象。一般均有头痛、呕吐等。 二、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表现视其受累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而异。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多有面部疖肿挤压史。表现眼球突出、眼睑、眶周和结膜充血、水肿,眼底静脉扩张。眼球活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角膜反射消失。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累及双侧。可伴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二)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 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颈静脉可变粗硬,有压痛。可呈颈静脉孔综合症表现。可出现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眼支受累症状。也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硬膜外、硬膜下、小脑和顶叶脓肿。 (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常见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部分性癫痫,运动障碍和皮质感觉障碍。 (四)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 表现错综复杂。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脑血管造影或直接静脉窦造影、同位素扫描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纠正脱水、高热、心力衰竭等。根据脑脊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血培养,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病原菌不明时常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如青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等。降低颅内压应用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复方甘油盐水等。颅压过高危及生命时可施行顶肌下减压术、病灶清除术。改善脑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2次。原发病灶如面部脓疖、乳突炎、副鼻窦炎等应予手术或药物治疗。

相关信息: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组脑血管疾病,较动脉血栓形成少见。

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病因] 感染性者为局部或远隔化脓性感染的一种并发症,非感染者多与血流淤滞或高凝状态有关。

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眶周、鼻面部危险三角区的化脓性感染;

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或用乳突炎;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常见原因有产褥期、严重脱水、心脏病、外伤、血液病和恶液质等。

161718192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