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发病冬春季较多,多为散发,也可有流行。婴幼儿多见,近年来幼婴和成人发病有增多趋势。患者有本病接触史。 二、症状 发病开始酷似感冒,3-4日后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渐消退,咳嗽日益加重,日轻夜重,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性咳嗽,咳后有吸气性"鸡鸣"回音,多伴有粘痰咳出和胃内容物吐出。常因进食、受冷、烟熏、哭叫等诱发。轻者1日数次,重者数十次。新生儿及婴幼儿多表现阵咳后屏气、青紫、窒息,有时发生惊厥。2-6星期后阵发性痉咳减轻,鸡鸣样吸气消失,进入恢复期。如并发肺炎、脑病等可迁延数周不愈。 三、辅助检查 用鼻咽拭子作细菌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测百日咳杆菌抗原,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gM、IgG、IgA抗体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不张、肺气肿及皮下气肿,严重时可并发百日咳肺病。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应进行呼吸道隔离。避免诱因,少食多餐,尤以咳后进食较好,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免不良刺激,严禁吸烟。痉咳时可采用头低位,从上向下拍背有利痰液引流。加强夜间护理,一旦发生窒息即刻进行人工呼吸、吸痰、吸氧。睡前应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痰多者应给予祛痰药如氯化按、必嗽平、咳必清等。 二、药物治疗 抗生素可选用红霉素,每日30-60毫克/千克,分次口月艮或静滴,连用10-14日。也可应用复方新诺明、先锋霉素。婴幼儿或脑病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每日15-20克,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百日咳免疫球蛋白适用于病重患儿,2.5毫升(400微克/毫升),肌注,每日2次,连用3-5日。中药鹭鸶咳丸每日1-2丸,分2-3次口服,适用于痉咳期;鸡苦胆1-2岁每日半只,2岁以上每日1只,蒸后加白糖调服;百咳灵(猪胆汁片)45毫克/片,6个月内每次1片,1-3岁每次2片,5-7岁每次3片,每日1次,连用1星期。
相关信息: [预后] 1岁以下婴儿,特别是3个月以下婴儿,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 [预防] 目前常用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制剂注射,每月1次,共3次。也可用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作药物预防。
百日咳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百日咳杆菌引起。
病人为传染源,多经呼吸道飞沫传染。
拼音:xing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冬春季多发,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患者常有接触史。 二、症状 急性起病,常有发冷、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充血,软腭有细小密集红疹和出血点,伴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热1-2日后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上胸部,自上而下很快蔓延至四肢,重者手掌及足底也有;皮疹为弥漫性细小点状,以后隆起,有的呈鸡皮样,密布呈普遍红晕,疹间无正常皮肤;肘前、腋部、腹股沟等处较密集;皮疹出现后2日内达高峰,一星期后开始脱屑、消退。重症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及脓毒血症。幼儿本病不典型,后期易并发肾炎及风湿热。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D因拭子或伤口处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主要有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 二、病原治疗 首选青毒素,轻者每日80-160万U,分2次肌注,连用10日;重症每日200-600万U,静滴,至少连用10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螺旋霉素、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等。中毒型伴休克者应静脉给足量青霉素,并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氧、输入新鲜血等。
相关信息: [预防] 病人隔离治疗。目前尚无供临床使用的菌苗。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A组p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传染。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原发感染病灶 特征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二、毒血症表现 多突然恶寒、寒战、发热,热型以弛张热、稽留热和不规则热多见,常伴有头痛、周身痛和盗汗等,年老体衰的重症感染者,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败血症和休克者体温可低于正常。金葡菌、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皮疹多为淤点、疱疹、脓疱、关节痛、红肿、活动障碍、甚至化脓多见于金葡菌败血症。肝脾肿大和压痛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金葡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可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心脏杂音、栓塞症状及心力衰竭。可有感染性休克的表现,见于各种致病菌的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三、迁徙感染病灶 金葡菌最易导致多发性化脓性炎症或脓肿,如皮下或深部肌肉脓肿、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四唑氮蓝试验,鲎试验,血和骨髓细菌培养,脓汁和分泌物直接涂片或培养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不能进食者可行静脉营养。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少量多次输新鲜血。监测血象、尿量、血气分析、甚至肺动脉楔压等。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酒精浴、冷盐水灌肠、冰袋应用等,体温高于41度时可用冬眠疗法。 二、病因治疗 及时处理原发感染灶及迁徙性病灶。脓肿尽早切开引流。 三、抗菌治疗 抗生素应针对病原菌选择,早期大剂量应用。病原菌分离出后参照如下方案用药,但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进一步调整。金葡菌败血症首选盐酸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败血症宜选用青霉素C钠,可加用庆大霉素。大肠杆菌败血症首选哌拉西林或氨苄青霉素。绿脓杆菌败血症宜选用氧哌嗪青霉素或头孢噻甲羧肟。厌氧菌败血症可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抗生素应用至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再继用7-10日,一般疗程3-4星期,重症患者常需6星期以上。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症病死率相当高,平均为30%-40%。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败血症的病死率较低,肠球菌所致者病死率约为15%-35%,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病死率在40%左右,真菌性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所致者病死率分别可达60%和80%以上。 [预防] 加强消毒,防止感染。适量选用抗菌药物。
败血症系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功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称为菌血症。
败血症伴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
[病因] 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原发灶常是皮肤化脓性感染,而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常由胆道、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所致。
厌氧菌败血症主要由脆弱类杆菌、厌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所致。
真......更多
拼音:g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我国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见,8-9月为发病高峰,青少年和壮年发病率高,80%为男性。患者夏秋季参加农业生产或家畜饲养、与疫水接触或新进人流行区,或进食被鼠污染的食品史。潜伏期2-20日,一般7-14日。 二、症状 多数患者病程为良性、自限性,类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治而愈。经10日以内的败血症期后,多数趋向恢复,少数于热退后1-5日进人后发症期。 (一)败血症期 各型发病3日内均有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衰弱无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和淋巴结肿大,常在3-10日后出现多系统损害。有类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流感型,有大咯血为待征的肺大出血型,还有脑膜脑炎型、黄疸出血型和肾功能衰竭型。各型间症状常相互重叠并可相互转化。 (二)后发症期 在第1次发热退后1-5日,第2次发热,热度一般在38度左右,持续1-3日。眼后发症有全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神经系统后发症有时为本病唯一表现,周围神经损害有颅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神经根炎,脊髓损害有脊髓炎,脑损害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闭塞性脑动脉炎。两胫骨前皮肤出现结节样红斑,伴发热。 三、辅助检查 采血、脑脊液、尿液作钩体培养,或作动物接种具有确诊价值。也可作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或溶解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近年来有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反向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染色等检测抗原可作早期诊断。 四、并发症 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及眼的后发症。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进易消化饮食。保证水、电解质平衡。烦躁及出血者应给镇静剂,如安定10毫克,肌注,或异丙嗪25-50毫克,肌注。高热时物理降温。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循环障碍等表现时,应按有关疾病处理。肺大出血者除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K及其他止血药外,应保持气管通畅,吸氧,必要时输新鲜血。有明显肺出血、中毒症状严重或严重后发症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日30-60毫克,或氢化可的松每日200-500毫克。 二、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应尽早使用。40万U,肌注,每日3-4次,疗程七日;用药同时或稍前给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静滴。如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庆大霉素,每日16-24万U,分2次肌注;或四环素每日1.5-2克,分4次服用,疗程7日。 三、后发症治疗 后发热一般对症治疗,必要时可用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眼后发症除眼科处理外,可局部或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系统后发症宜采用较大剂量青霉素C,每日240-1000万U,疗程10日,或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静滴;可用扩血管药及碘化钾;也可用神经营养和细胞激活药。抗钩体血清对同型或特殊血清群钩体有效,应与青霉素一起使用。
相关信息: [预后] 轻者多数可自愈;病情重者病死率较高。 [预防] 管理猪、犬,灭田鼠。易感者皮下注射钩体多价疫苗,每年2次,间隔7-10日。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为钩体病,是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本病由致病钩端螺旋体引起。
传染源主要为田间野鼠的黑线姬鼠、家畜中的猪和狗和病人。
皮肤粘膜接触带菌宿主尿液污染的水,进食污染的饮食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拼音:hui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类。 二、发病 冬末春初为虱传回归热流行季节,潜伏期2-15日,平均7日。4-8月是蜱传回归热流行季节,潜伏期4-9日。在流行地区、虱类蜱类滋生场所旅居史。 三、症状 (一)虱传回归热 起病多急骤,患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体温达38.5-40度,大多呈稽留热。发热持续6-7日,体温骤降进入间歇期。间歇期患者常大汗淋漓,甚至虚脱。一般间歇9日左右以上症状又复发,但病情较轻,热程较短。可有鼻衄,牙龈出血,呕血,皮肤出血点及淤斑等。重者神志不清、谵妄、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甚至出现黄疸和肝脾肿大。 (二)蜱传回归热 蜱叮咬处有紫红色皮疹,中央隆起,抓破则继发感染,并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发作症状大致类似虱传回归热,但症状较轻,热程较短,复发次数较多,热型较不规则。病后期常出现眼及神经症状,如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和脑脊髓受累表现。 四、辅助检查 血液、脑脊液及骨髓检查螺旋体可助诊断。 五、并发症 最常见的为肺炎,还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中耳炎、腮腺炎、关节炎,偶见脾破裂出血和脑炎、脑膜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给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酌情补液。毒血症严重者可短期内给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药物治疗 四环素为首选药,每日2克,分4次服,连服5日后减半量,继续服用5日。10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四环素,可改为红霉素。不能口服者静滴给药。强力霉素0.2克,1次性顿服有效。治疗前可口服强的松或静注氢化可的松。
相关信息: [预后] 儿童患者预后良好。病死率约2%-6%。 [预防] 虱传回归热应灭虱,患者隔离;蜱传回归热应防鼠灭鼠,防蜱灭蜱。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
经虫媒传播,即虱传及蜱传。
在虱传回归热中患者是传染源,在蜱传回归热中鼠是主要传染源。
拼音:yi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儿童占90%。多见于夏秋季,常在集体机构如军队、幼托所呈小型流行,并有家庭聚集性。潜伏期为4-14日,平均为10日。 二、症状 (一)急性腹泻 多见于免疫功能健全的儿童、青年及旅游者。主要为水样腹泻,出现水样蛋花便、黄色粘液便、绿色水样便和黄色稀便,少数伴脓血或有恶臭,每日4-10次,且昼少夜多、,常伴恶心、呕吐、腹痛、腹鸣、食欲减退、发热及头痛等。 (二)慢性腹泻 多见于免疫功能缺损者。通常症状多,病情重且持续时间长。有的表现为持续霍乱样水泻,失水量一般每日3-6升,可导致循环衰竭而死亡。尚有厌食、腹痛、恶心、全身无力、低热及营养不良等。 (三)肠外表现 在免疫功能缺损患者中偶有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出现慢性咳嗽、呼吸困难等。胆道感染包括急性及坏疽性胆囊炎等。 三、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肠组织活检、血清学检测对诊断有所帮助。
治疗: [治疗] 免疫功能健全患者一般无须药物治疗,急性腹泻次数较多者应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大蒜素20-40毫克,口服,每日3次,6日为一疗程。免疫功能缺损者患本病,必须用药物治疗。一般选用螺旋霉素每日1-2克口服,两星期或更长时间可有效。腹泻严重者可适当应用复方苯乙哌啶或苯哌酰胺。近来有人采用注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转移因子及口服高效价免疫的牛初乳有效。
相关信息: [预防] 有腹泻疾病的幼龄动物,尤以小牛、小山羊应用10%甲醛溶液、5%氨水均能使卵囊的感染力消失。加热65度以上30分钟或零下70度低温均可破坏卵囊的感染性。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对污染用具应加热杀虫。
隐孢子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我国自1987年发现本病以来,已陆续报道了600例以上。
[病因] 本病由隐孢子虫引起。
农村以小牛为主要传染源,城市以小狗、小猫为传染源,病人也是传染源。
多通过污染的食物、用具和人际间接触而经口腔、空气飞沫等感染。
拼音:hui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一)蛔蚴引起的症状 幼虫通过肺脏时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如咳嗽、气喘、高热、紫绀、血瘀等。虫体异性蛋白可致过敏症状如荨麻疹样皮疹。 (二)成虫引起的症状 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可刺激肠壁引起腹痛、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情绪不安等。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常可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或蛔虫性阑尾炎、肝蛔虫病等。 1.蛔虫性肠梗阻:发病较急,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呕吐食物、胆汁、甚至蛔虫。腹部可摸到蛔虫包块或痉挛肠管,严重者有腹膜炎、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2。胆道蛔虫症: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时屈体弯腰、冷汗、面色苍白.常伴呕吐.可呕出胆汁和蛔虫。腹痛虽严重,但腹部体征不多,只在剑突下或右上腹有局限性压痛,多无肌紧张。 3.肠穿孔及腹膜炎:多发生在回盲部,继发于外伤或蛔虫性肠梗阻,可有持续性腹痛、呕吐频繁、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二、辅助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涂片检查蛔虫卵有助于诊断。 三、并发症 可并发胆绞痛、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肝脓肿、机械性肠梗阻、腹膜炎等。
治疗: [治疗] 一、驱虫治疗 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每日3-3.5克,分2-3次口服,连服2日;或使君子5-7粒,干炒或煮熟,晨间空腹口服,连服3日;或左旋咪唑每次150毫克,睡前顿服或早晚2次服用。也可用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复方甲苯咪唑、双萘羟酸噻嘧啶、复方噻嘧啶等。 二、对症治疗 腹痛可用阿托品、颠茄合剂等,或针灸、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应禁食、输液、解痉、止痛等,症状好转后可驱虫,完全性肠梗阻应手术治疗。胆道蛔虫症应解痉、止痛、驱虫、抗感染,或口服食醋30-60毫升,或乌海丸煎服。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与未洗净的瓜果,不随地大便。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病因] 本病由蛔虫引起。
蛔虫病病人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经手人口,亦可随灰尘飞扬被吸人咽部吞下感染。
拼音:xun
症状: 一、症状 躯干四肢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苍白色风团,起落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如累及呼吸、消化及循环系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气短、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烦躁、心慌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荨麻疹三类。 (一)急性荨麻疹 多在一到两星期内痊愈。 (二)慢性荨麻疹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期在1个月以上。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1.寒冷性荨麻疹:遇冷风、冷水,在接触暴露部位出现风团。 2.胆碱能性荨麻:疹遇热、运动后及精神紧张,躯干四肢出现,直径1-3毫米大小丘疹样风团,同时可伴流涎、出汗、腹痛、腹泻等症状。 3.人工性荨疹:沿搔抓及钝器划过的部位,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此即皮肤划痕征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二、药物治疗 (一)急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应予赛庚啶,每次2-4毫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每次60毫克,每日2次;或仙特敏每次10毫克,每日1次。必要时给予苯海拉明20-40毫克,肌注。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皮疹较广泛者可给予2-3克,静滴,每日1次。伴消化道症状者给予甲氰咪胍200"400毫克,静滴,每日1次。如皮疹较广泛应给予强的松,每日30-45毫克,分次口服;或地塞米松5毫克,肌注;或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静滴。 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治疗,0.1%肾上腺素0.5-1毫升,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静滴;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二)慢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赛庚啶每次4毫克,每日3次;酮替芬每次1毫克,每日2次;其他如扑尔敏、特非那丁、苯海拉明等,可选用2-3种联合或交替应用。普鲁卡因每日每千克4~8毫克,入液配成0.1%浓度,加维生素C1-3克,静滴,每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组胺球蛋白2-4毫升,肌注,每周1-2次,6-8次为一疗程。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寒冷性荨麻疹给予6-氨基己酸,每次两克,每日3次。日光性荨麻疹加服氯喹,每次0.25克,每日2次。 三、外用治疗 小面积少量应用乐肤液及去炎松尿素霜。全身大面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
相关信息: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皮肤、粘膜的瘙痒性风团,发生和消退较快,消退后不留痕迹。
病因复杂,常与食物如鱼虾、蟹、蛋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阿斯匹林、血清制剂,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有关。
拼音:yao
症状: 一、病史 发疹前有药物应用史,一般于首次用药后4-20日发生,再次用药发病时间缩短,多在数小时或1-2日内迅速出现皮疹。 二、症状 皮疹大部分突然发生。除固定性药疹外,皮疹多为全身性、对称性。轻者无显著不适,重者可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昏迷等。 三、分型及其特点 (一)固定型 在某一固定部位反复发生同样皮疹,水肿性红斑。常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二)荨麻疹型 皮疹似荨麻疹,严重者多融合成片。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 皮疹似麻疹或猩红热,严重者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四)多形红斑型 皮疹似多形红斑,以四肢远端较重。 (五)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损处表皮稍经摩擦即可脱落,留下鲜红的糜烂面。眼结膜充血,口腔及外阴粘膜糜烂。常伴发热,可因感染导致败血症、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六)剥脱性皮炎型 初起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很快全身皮肤发生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七)其他 如湿疹型、血管炎型表现分别似湿疹或血管炎性皮疹。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停用致敏与可疑致敏药物。保持室内清洁,并用紫外线消毒,及时更换床单。加强眼、口、鼻粘膜的护理,应用红霉素眼膏或0.25%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多贝液漱口。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重症患者大量渗出。脱屑及高热、白蛋白降低者应少量多次输入白蛋白、鲜血浆及鲜血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药物治疗 (一)轻型药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每次4-8毫克,每日3次;赛庚啶每次2-4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仙特敏等,可单独或两种联合用药。给予维生素C,每次0.1-0.2克,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0.1克,每日3次。乳酸钙每次比,每日3次。 (二)重症药疹 指剥脱性皮炎型、大瘤性表皮松解型及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除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及维生素外,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应用氢化可的松300-600毫克,或地塞米松10-25毫克,静滴,每日1次,皮疹好转后渐减量。给予红霉素1.2-1.8克,静滴;或头孢唑啉六克,静滴;或环丙沙星200毫克,静滴,每日2次。重金属盐类引起的药疹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每次1克,人液静注,每日2-3次,共3~5日。 三、外用治疗 局部小面积糜烂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结痂或少量渗出者外用雷松乳剂。大面积糜烂者应用地榆炭油剂。
相关信息: 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前应作皮试;一旦出现药疹,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药疹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重者可引起系统性损伤。
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解热镇痛药如吡唑酮类、水杨酸类较常见,抗生素类以青霉素、链霉素多见,其他如磺胺类、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特种血清制剂和疫苗等均可引起药疹。
拼音:tuo
症状: 寻常疣发生于足跖部称跖疣。多单侧发生。皮疹初为米粒大小质硬的丘疹,渐变大,由于压迫形成淡黄或褐色胼胝样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常有小黑点,刮去角质层,可见角质软芯,皮损有明显压痛。治疗参照寻常疣的治疗。
治疗: 皮损稀发者可冷冻、电灼、激光治疗,皮损多发者用中药木贼、银花各30克,香附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煎浓汤擦洗患处,每日2-3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