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母亲怀孕、分娩及产后相应病史,家族史。 二、分型及其症状 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脑瘫最常见,占70%;特点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Babinski症阳性;可分为痉挛型偏瘫、四肢瘫、截瘫、单瘫或三肢瘫。运动障碍型占15%;表现为不自主、不规则、不能控制的无目的动作,睡眠时消失。共济失调型脑瘫约占5%;表现肌张力低,意向性震颤,轮替试验笨拙,指鼻及指指试验不准,共济失调步态。混合型以上任何两型混合存在。脑瘫可伴癫痫。智能发育、言语、视力和听力障碍及性格异常。 三、辅助检查 脑电图、CT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和综合治疗。痉挛性瘫痪可予硝苯呋海因及理疗、功能训练;重者可用肌腱延长术;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可给特别辅导及教育;癫痫者可用抗癫痫药。
相关信息: [预防] 重视妇幼卫生,保障孕妇孕期及围产期健康。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智能低下及惊厥发作。
[病因] 产前原因有母亲孕早期感染。
先兆流产、早产、及胎儿发育异常、胎盘功能不良;
产时原因有产程过长、使用过量麻醉剂、产伤和脑出血产后窒息、感染、核黄疸及一氧化碳中毒等。
拼音:xi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可有脑炎、脑膜炎及家族史。 二、症状 头颅迅速增大,进行性加重。两眼下视呈"落日症",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颅骨变薄,叩诊呈破壶音。患儿可有哭闹、进食少、易呕吐、嗜睡,年长儿多有头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易惊、视力障碍、视神经萎缩,严重者痉挛性瘫痪、震颤及共济失调。 三、辅助检查 透光试验、测量头围和头面比例、头颅CT及脑室造影、头颅MRI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如抗感染、肿瘤或囊肿切除术,粘连分离,导水管扩张术,第四脑室正中孔切开术,颈段椎板切除减压术等。 二、药物治疗 适用于较轻患者。抬高床头,限制液量,低盐饮食。醋氮磺胺每日25-60毫克/千克,分3次服用;或双氢克尿噻每日2-4毫克/千克,分3次服用。也可用甘露醇、甘油等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 三、手术治疗 常用脑室-脑池吻合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心房分流术等。
相关信息:
先天性脑积水是指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增多,导致脑室扩大。
分为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前者指脑脊液循环受阻,后者指脑脊液吸收障碍。
[病因] 先天性脑积水常见原因有中脑导水管狭窄,颅底凹陷症,小脑延髓下迹畸形,第四脑室畸形,脑膨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脑膜脑炎,硬膜下积脓、积液,弓形虫感染,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闭锁等。
交通性脑积水多见于蛛网膜下腔粘连。
拼音:chu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以15-30岁年龄组发病为多。呈散发流行,病程常呈自限性。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有接触史。 二、症状 发热多为中度,可呈弛张热、不规则热或稽留热型,热程1-2星期,少数长达数月,多伴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及乏力等。肝、脾、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多位于颈后三角区,也见于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很少大于3厘米,中等硬度,无粘连,无明显压痛,两侧不对称,多在热退后数周内消退。肝脾肿大多在肋缘下2-3厘米,可有黄疸或ALT升高。咽峡炎表现为咽部、扁桃体充血、水肿、咽痛,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软腭可见少量出血点。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嗜异凝集试验,IgM型EB病毒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咽峡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心肌炎和间质性肺炎,偶见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行呼吸道隔离,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流质饮食,注意口腔卫生。 二、药物治疗 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青霉素G,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4次;或甲硝唑每次0.2-0.6克,每日3次。有心肌炎、喉头水肿、溶血性贫血、脑炎和神经根炎者,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毫克,静滴;或地塞米松每日10-20克,静滴,疗程3-5日。有肝炎表现。ALT增高、黄疸者给予10%葡萄糖500毫升加维生素C500毫克,静滴,12~15次为一疗程;或益肝冲剂每次一包,每日3次。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死率为1%以下。 [预防] 急性期患者应予呼吸道隔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EB病毒所致。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飞沫、输血传播。
拼音:d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在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区有鼠蚤叮咬史。 二、症状 受染后一到两星期突发头痛、乏力、纳差,为期1-2日。主要为特征发热和皮疹。体温呈梯状上升,于1星期左右达高峰,最高40度左右,多为弛张热,伴头痛、乏力及全身酸痛;发热9-14日后,体温缓慢下降。约70%患者于病程第2-8日出现皮疹,由胸腹部逐步遍及背、肩、四肢等,数量较流行性斑疹伤寒少,直径1-4毫米,出血性皮疹少见,持续约7-10日消退。大多有头晕、头痛、失眠,极少有意识障碍,重者可出现心动过缓,血压偏低,烦躁,昏睡甚至昏迷。有轻度脾肿大。 三、辅助检查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和病原体分离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治疗: [治疗] 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好。 [预防] 主要是灭鼠灭蚤,病人隔离治疗。
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
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经鼠蚤为媒介传播。
拼音:ya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6-9月为高峰。流行地区大多为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杂草丛生的田野或丛林中。患者有恙螨或鼠类接触史。潜伏期4-21日,平均12日。 二、症状 发病急,体温迅速于2-3日内升至39.5-40.5,偶有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恙螨幼虫叮咬处可出现无痛性小红丘疹,3-10毫米大小;继之形成水疱,1-2日后中央坏死、出血,结褐色焦痂;痂皮脱落形成小溃疡,底平坦,灰白或淡红色,周围略高起,伴红晕;多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门等处,无痛痒。第2-8日,70%患者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四肢,少数见于颜面,呈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严重者可呈出血性,无痛痒,不脱皮,5-7日后渐消退。焦痂附近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轻度肿大,有压痛,可移动,不化脓。约40%患者脾肿大,少数肝肿大。患者有表情淡漠、脉搏徐缓、结膜充血、畏光、耳鸣、耳聋,严重者烦躁、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可有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心音弱,并可出现心律失常、咳嗽、胸痛、气促等。两肺可闻及湿性哕音,少数可出现鼻衄、眼底出血及便血。 三、辅助检查 外裴试验、免疫荧光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液分离立克次体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合并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食物。高热及中毒症状明显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和相应的处理。 二、药物治疗 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每次0.25克,每日4次,热退后剂量减半,再用3-4日。也可用四环素,剂量、用法同红霉素。或强力霉素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连服5-7日。少数可有复发,复发后再次治疗仍然有效。
相关信息: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康复,老年人、孕妇或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已降至1%-5%。 [预防] 主要是灭鼠。目前尚无理想的疫苗。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
传染源主要是鼠类,恙螨作为传染媒介。
拼音:shang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本病夏秋季多见。有不洁饮食史或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二、症状 多数起病缓慢,持续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继之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常伴食欲减退、乏力、腹胀、便秘与腹泻等症状。重症者有表情淡漠、呆滞、听力减退、重听、谵妄等。有面色苍白、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发病第二星期躯干部可有玫瑰疹。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取血、骨髓、粪、尿培养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 四、并发症 伤寒常见的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严重者有中毒性脑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偶见急性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肾盂肾炎及局灶性感染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饮食应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可给流质或半流质和少渣饮食,每日应供给热量6688J左右。人液量应在2-3升以上,并予足够的维生素,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二、病原治疗 氧氟沙星每日600毫克,分3次口服,或环丙沙星每次0.25克,每日3-4次,体温正常后再用两星期。氯霉素每日1-1.5克,静滴或口服,体温正常后减半量,再用10-14日。复方新诺明每次3片,每日2次,热退后改为每次2片,每日2次,10-14日为一疗程。氨苄青霉素每日80-100毫无/千克,肌注或静滴,热退后改为口服,总疗程不少于两星期,适用于耐药菌株感染或禁用氯霉素时。羟氨苄青霉素每日50毫克/千克,分3-4次服用,适用于耐氯霉素及带菌者治疗。 三、对症治疗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头部冷敷或温酒精擦身,一般不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引起虚脱。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给氢化可的松每次100-200毫克,静滴,每日1次;或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2次,口服。腹胀者可用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类药物。便秘者勿灌肠或用泻剂,以免诱发肠穿孔和出血。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食、静脉补液,必要时输鲜血,应用止血剂防止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大出血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肠穿孑L者宜尽早手术治疗,应加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等。中毒性心肌炎可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可静滴极化液等,有心功能不全时可谨慎用小剂量强心剂。
相关信息: [预后] 有效抗生素的应用,使伤寒病死率从20%降至0.5%-1%。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明显贫血者预后较差。并发严重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严重毒血症表现者病死率较高。 [预防] 及早隔离、治疗病人。消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易感人群可进行预防接种,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近几年来,口服伤寒菌苗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伤寒与副伤寒是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病因] 本病由伤寒与副伤寒杆菌引起。
患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拼音:hu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病前到过疫区或与霍乱患者、带菌者及污染物接触。潜伏期一般1-3日,短者数小时,长者7日。 二、症状 多急起发病。剧烈吐泻,呕吐常为反射性,无恶心;腹泻为无痛性,每日数次至无数次,不伴里急后重,大便和呕吐物为米泔水样,有脱水、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和腹直肌为著。病情轻重不一,有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后者罕见,起病急骤,于吐泻症状出现前即死亡。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压积和血浆比重检查,血清钾、钠、氯化物、碳酸氢盐、PH、尿素氮检查,尿液检查,患者吐泻物中检查霍乱弧菌,血清凝集抗体检查有诊断价值。 四、并发症 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综合症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严密隔离,卧床休息。以流质饮食为主,吐泻严重者暂禁食,恢复期增加饮食。 二、补液治疗 及时和适当的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一)静脉补液 24小时补液量轻型3-4升,中型4-8升,重型8升。常用生理盐水、3:2:1液(5%葡萄糖液3份、生理盐水2份、1/6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1份)、5:4:1液(每升内含氯化钠5克、碳酸氢钠4克、氯化钾1克)。开始先以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待血压正常后改用3:2:1液。酸中毒严重者碱性药物可增加,需补充钾盐。40%液体量应于15-30分钟内输入,余量2-4小时内输入,脱水严重者每分钟液体人量50-100毫升。 (二)口服补液 适干轻型、中型患者,重型患者休克纠正、情况好转后再改为口服补盐液(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水1升)。第一个6小时,每小时人液量700毫升,以后每6个小时人液量按前一个6小时出量的1.5倍计算。 三、病原治疗 氟哌酸每次0.2克,每日3次;或强力霉素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或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以上均连服3-5日。 四、对症治疗 氯哌酸可使腹泻量减少,50毫克,1次性口服或肌注。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静注,可控制肌肉痉挛。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时参照有关章节进行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近年霍乱的病死率多数为1%-2%。老年人、孕妇或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在3%-6%。 [预防] 病人尽早隔离治疗,其粪便与排泄物应严格消毒。杀蛆灭蝇。霍乱菌苗的预防接种一般皮下注射2次,相隔7-10日,6岁以下0.2毫升、0.4毫升;7-14岁0.3毫升、0.6毫升;15岁以上0.5毫升、1毫升。近年来已研制出口服菌苗。
霍乱与副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霍乱弧菌与副霍乱弧菌(爱尔托弧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传播。
拼音:b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与羊、牛、猪等接触的相关职业史。 二、分类 本病可分为急性布病和慢性布病两类。 三、症状 (一)急性布病 可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炎、乏力、睾丸肿痛。发热以弛张热多见,少数为波状热,即2-3星期的发热后转为3日至2星期的无热期,而后发热再起。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锥刺状疼痛为主。女患者可有卵巢炎、输卵管炎和子宫内膜炎。次要表现为头痛、神经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二)慢性布病 症状多样而无特异性,有两种表现。一是类似神经官能症如乏力、多汗、头痛、抑郁、烦躁、失眠及全身疼痛等,无急性期;二是在急性期后遗留较多症状如关节病、坐骨神经痛、背痛、迁延多见的低热等。 四、辅助检查 血、骨髓、脑脊液等分离病原菌,凝集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急性期以抗菌治疗为主。利福平每日0.6-1.2克,加链霉素每日1克,分1-2次肌注,3星期为一疗程,多用2-3疗程,其间间隔1星期。或利福平加强力霉素每日200毫克,顿服,大于6星期为一疗程,共用两疗程。也可用复方新诺明。中毒症状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至症状明显减轻后渐减量停用。慢性期可用抗菌和特异性脱敏联合疗法。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遗留关节病变和肌肉痉挛,肢体活动受限。 [预防] 隔离病人,治疗病畜,易感者可进行菌苗预防接种。
布氏杆菌病,也称布病或波状热,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本病由布氏杆菌引起。
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产羊羔、经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为主要传播途径,可经皮肤粘膜受染;
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
也可经吸人污染的尘埃感染。
拼音:sh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本病流行季节南方多始于春而终于夏,北方多起于夏秋而延至冬,肺鼠疫以冬季为多。患者10日内去过鼠疫流行区,有接触鼠疫病人及病鼠史。 二、症状 起病急骤,伴高热、寒战、极度疲乏、剧烈头痛及全身酸痛。颜面和球结膜高度充血,惊恐、谵妄或烦躁不安。呼吸和心率快,肝脾大,严重者体温不升,血压下降、休克。有皮肤粘膜淤点和淤斑、皮下出血、鼻衄、咯血、胃肠道出血、尿血等。 (一)腺鼠疫 最常见,多见于流行初期。开始即有严重的急性淋巴结炎,单侧腹股沟淋巴结受累最多见,红、肿、痛明显,常因此呈强迫体位,可破溃或自行消散。 (二)肺鼠疫 多见于流行高峰期。在24-36小时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继而有明显胸痛,咳大量鲜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加重而肺部体征不多或仅有散在湿哕音。常死于休克和心力衰竭。 (三)败血症鼠疫 多继发于腺或肺鼠疫,少数为原发性者。毒血症症状、脑脊髓症状和出血现象都极严重,并出现休克及心力衰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立即严格隔离,分泌、排泄物应随时消毒。 二、对症治疗 腺鼠疫局部热敷或0.1%雷夫奴尔热敷,切忌挤压,软化的可切开引流。毒血症症状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200毫克,静滴,每日一次,症状好转即可停用。 三、病原治疗 及早联合用药,彻底治疗。链霉素每次0.5克,肌注,每日2-4次。庆大霉素每次8万U,肌注或静滴,每日3次。四环素每次0.5克,每日4次。氯霉素每次0.5克,静滴,每日3~4次。以上疗程均为7-10日。
相关信息: [预后] 近4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病死率降至5%-10%左右。 [预防] 灭鼠、灭蚤,严格隔离病人。易感者可进行预防接种,鼠疫活菌苗皮下2次注射,15岁以上1毫升;7-14岁0.5毫升;6岁以下0.3毫升。还可口服磺胺嘧啶预防。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鼠疫耶尔森菌导致,人鼠疫流行前先有鼠间鼠疫流行,先由野鼠传家鼠。
鼠死后鼠蚤另觅宿主,受染鼠蚤附于人体吸血时引起人腺鼠疫,腺鼠疫并发败血症而导致肺鼠疫。
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以人-人方式传播。
拼音:t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于带芽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易于患病。潜伏期1-5日,最短仅12小时,最长12日。 二、分型 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三型,以皮肤型最多见,偶可导致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 三、症状 (一)皮肤炭疽 最多见,约占95%。炭疽多见于面、颈肩和脚等处,初为丘疹或斑疹,第二日顶部出现水疱,周围组织水肿,第3-4日发生出血性坏死,第5-7日破溃成浅小溃疡,结黑色痂。黑痂坏死区直径1-5厘米不等,水肿区直径5-20厘米,坚实、疼痛不著、溃疡不化脓为其特点。 (二)肺炭疽 有寒战、高热、气急、呼吸困难、喘鸣、紫绀、血样痰、胸痛等。肺部仅有散在的细湿哕音或胸膜炎体征。 (三)肠炭疽 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和急腹症型。前者表现为严重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多于数日内康复。后者起病急骤,有严重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腹膜炎征象,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而于起病后3-4日内死亡。 (四)脑膜炎型炭疽 大多继发于伴败血症的各型炭疽,原发性偶见。有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和明显的脑膜刺激征。病情凶险,发展特别迅速,患者可于起病2-4日内死亡。 (五)败血症型炭疽 多继发于肺炭疽或肠炭疽,由皮肤炭疽引起者少见。可伴高热、头痛、出血、呕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四、辅助检查 取患者病灶分泌物、渗出液、痰液、粪便、血液和脑脊液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或培养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隔离患者至伤口痊愈、症状消失,对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应按芽胞的消毒方法消毒。有发热、呕吐、腹泻者适量输液。皮肤恶性水肿和毒血症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每日100-200毫克,静滴,但须并用青霉素。 二、病原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药,皮肤炭疽每日240-320万U,分3-4次肌注,连用7-10日。内脏炭疽每日1000-2000万U,分次静滴,联用链霉素每日1克,分次肌注,或庆大霉素每日16-24万U,分次肌注或静滴,连用2-3星期。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或氯霉素。对皮肤炭疽切忌挤压,不宜切开引流,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并涂以抗生素软膏。
相关信息: [预后] 皮肤炭疽的病死率15%-25%,经青霉素治疗降至2%以下。肺炭疽、重症肠炭疽与败血症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 [预防] 病畜死亡后应即焚毁深埋,防止传播。患者应严格隔离。易感者可用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0.1毫升,行皮肤划痕法接种。
炭疽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炭疽杆菌引起。
传染源主要是牛、马、羊、骡、骆驼、猪和狗,通过与受染动物及动物制品密切接触传染给人,尚未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