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e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儿童、青少年多见。儿童、老年人症状不典型。 二、症状 起病隐袭,早期常有低热、盗汗、倦怠、食欲差及体重下降等。脑膜症状主要为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症;颅神经损害出现眼球运动障碍、视力障碍、面神经麻痹、吞咽及构音困难等;脑实质损害表现为偏瘫、失语、精神错乱、癫痫发作及昏迷等;脊髓症状表现为脊髓部分或完全横贯损害或脊髓蛛网膜粘连;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严重者脑疝形成。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如脑脊液沉渣、薄膜涂片及结核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可作病原诊断。脑脊液荧光钠素试验或PCR技术具有可靠的早期诊断价值。CT扫描及MRI检查也有一定意义。
治疗: [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用药、联合化疗、综合治疗是取得良效的关键。 一、一般治疗 维持营养,控制癫痫发作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处理。 二、抗痨治疗 常用异烟肼每日0.6-0.9克,分1-3次口服或静滴;加链霉素每日0.5-0.75克,分1-2次肌注;加对氨基水杨酸每日8-12克,1次性静滴。也可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联合化疗。严重患者或有椎管阻塞趋势者可鞘内给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宜在有效的全身化疗的前提下应用。 三、手术治疗 对颅内孤立性结核瘤、脓肿可手术治疗。脑积水严重者应行脑脊液分流术。
相关信息: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特异性感染。
[病因] 本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常继发于粟粒性结核及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一般在病毒感染或预防接种后10-14日左右发病。 二、症状 急性起病,早期有头痛、全身无力、肌病、恶心、呕吐、体温升高等前驱症状。神经系统损害分为脑型、脊髓型和脑脊髓型。 (一)脑型 表现为头痛、呕吐、神志不清,伴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也可伴颅神经损害,可致偏瘫或四肢瘫,部分可有癫痫发作、去脑强直等。 (二)脊髓型 表现为突发性弛缓性四肢或下肢瘫痪、感觉缺失及膀胱麻痹。 (三)脑脊髓型 病情常较严重。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脑电图、脑CT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主要是支持疗法,如能度过急性期则病情可望自行缓解和好转。辅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也可应用ACTH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同时给予甘露醇降低颅压、预防感染及对症处理。
相关信息: [预后] 预后与病情轻重及促发因素有关。严重者2-4天甚至数小时内死亡,死亡率约10%-30%,部分病例可后遗运动或智能障碍、精神异常或癫痫发作等。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脑脊髓炎症性脱髓鞘疾病。
[病因] 本病多发生于多种病毒感染。
接种疫苗后,有的原因不明。
拼音:du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以20-40岁发病多见。 二、症状 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以欣快兴奋为常见,情绪易于冲动,部分有抑郁表现。颅神经损害可有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及旋转性眼震为特征表现。可有面部感觉异常、三叉神经痛、言语欠清、吞咽困难、咽反射迟钝等。感觉障碍主要有麻痹、麻木、束带、烧灼或寒冷等,深感觉障碍常较明显,伴感觉性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可致痉挛性步态或瘫痪,可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还有植物神经受累如尿频、尿急,后期有尿潴留或尿失禁。 三、分型 70%患者的病程呈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每次复发将遗留一定程度的、新的、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总趋势是病情逐渐恶化;10%患者为慢性进展型;10%-15%患者为良性型,一生只有1-2次轻微发作,以后即完全或几乎完全缓解;极少数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数周或数月内死亡。 四、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视觉、听觉及体位诱发电位,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目前无特效疗法。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次数。 一、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或病情恶化时应卧床休息,防止感染间歇期行功能锻炼。 二、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或病情恶化时可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每日80U,静滴,连用7日,继之隔日1次,共14日,然后改为每周2次,共3星期;或强的松每次15毫克,每日4次,共7日,然后渐减量,疗程1个月;或甲基强的松龙每日地,静滴,共3-5日。也可考虑应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三、对症和其他治疗 可用转移因子,血浆交换疗法或抗淋巴细胞疗法。痛性强直性痉挛发作、痛性感觉异常、三叉神经痛者可用卡马西平,每次0.1-0.2克,每日3次;意向性震颤用心得安治疗有效;尿频、尿急可予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2-3次。
相关信息: [预后] 一般与发病年龄、早期病变部位、复发频率及进展速度等有关。发病年龄早、早期出现皮质脊髓束或小脑损害、多次复发或进展迅速者预后不佳。
多发性硬化是以脑脊髓脱髓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中常有缓解和复发。
[病因] 病因复杂,与免疫、病毒感染、遗传等方面有关。
拼音:sh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低热、咽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二、症状 包括视神经和脊髓损害的表现。视神经炎与脊髓炎可先后发生,也可同时发生。病程可有缓解与复发。 (一)视神经炎 常为一侧眼首先受累,几小时至几日内另一眼发病。视力减退发展快,可有视物模糊,甚至失明、眼球胀痛或前额疼痛,视野呈中心暗点、生理盲点扩大与视野向心性缩小。早期眼底正常或为视神经乳头炎,后期呈原发性或继发性视乳头萎缩。 (二)脊髓炎 多呈横贯性脊髓损害征象,表现为下肢无力、受累平面以下感觉异常、尿潴留,病变部位以胸段多见,偶呈上升性脊髓炎征象,影响呼吸。 三、辅助检查 视觉及体感诱发电位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同多发性硬化。
相关信息:
视神经脊髓炎是以视神经与脊髓均有大块的脱髓鞘斑为特征的亚急性脑脊髓炎。
目前认为,本病是多发性硬化的一个变异型,亚洲尤其日本和中国多见。
拼音:zhe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起病缓慢,逐渐进展。 二、症状 以运动减少、肌强直和震颤为主要表现。 (一)震颤 典型者为静止性震颤,最早出现于肢体远端,多自一侧上肢开始,渐累及同侧下肢,对侧上、下肢,下颌、唇、舌和颈部。常表现为规律性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动作,频率为每秒3-6次,手部震颤呈"搓丸样"动作。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加剧,随意运动或睡眠时消失。 (二)强直 受累肢体动作缓慢,伸肌、屈肌张力同等增高,伴震颤时呈"齿轮样"强直。表情动作和瞬目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口涎不能自然咽下,言语含糊,吐词缓慢声调低沉,躯体前屈,四肢轻度屈曲。 (三)运动减少 随意动作减少,尤以始动时明显。做精细动作困难,书写困难,而且字越写越小,即"小写症"。 (四)其他症状 行走时躯干屈曲、碎步、前冲,呈"慌张步态"。晚期姿势反射失常,容易频跌。常有唾液及皮脂腺分泌增加,汗液分泌增加或减少,大小便困难及直立性低血压。部分患者合并智能减退,称震颤麻痹-痴呆综合症。偶有发作性两眼上视,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称动眼危象。 三、并发症 可合并吸人性肺炎、跌伤、褥疮等。
治疗: [治疗] 一、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常用安坦,每次2毫克,每日3次;或苯甲托品每次1-2毫克,每日2-3次。抗组胺药常用苯海拉明,每次12点5-25毫克,每日3次。金刚烷胺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补充多巴胺应用左旋多巴,开始每次125毫克,每日3次,每隔4-5日增加用量25毫克,同时渐增加服药次数至每日4-5次;复方多巴如美多巴最初每次125毫克,每日2次,隔2-4日增加用量125毫克,常用每日375-1000毫克,分3-5次口服。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常用溴隐亭,从每日0.625毫克开始,渐增加,维持量为每日25-40毫克。 二、外科治疗 可行丘脑后外侧核定向破坏手术,或同体肾上腺髓质组织移植于纹状体。胎儿黑质细胞培养后定向注射于患者纹状体,目前尚在研究阶段。
相关信息: [预后] 不经治疗者,一般10年左右因严重肌强直和继发的关节强硬不能行动。适当治疗可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
[病因] 本病主要因多巴胺神经递质减少所致,与遗传因素有关。
拼音:xi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女性多见。约1/4的患者病前有风湿热表现,如关节病、红斑、紫绀、频繁喉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等。 二、症状 起病缓慢,仍可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舞蹈样不自主运动,肌张力低下。 早期表现多不明显,仅为易于激动,兴奋不安或情绪不稳,注意力涣散,学习退步,病情明显或加重至出现舞蹈样动作时才引起注意。 舞蹈样动作为一种快速、不规则、无目的、幅度较大的表现,各关节交替出现不自主的伸直、屈曲、扭转动作。多起于上肢,为四肢对称的以两上肢为严重的不自主运动。同时多伴挤眉弄眼、噘嘴吐舌,严重者谈话、吞咽、走路也受影响。遇紧张、刺激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肌肉收缩力降低,易于疲劳。随意运动时呈现共济失调,深浅感觉正常,可伴躁动、幻觉、失眠等精神症状。可有发热。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增多,血沉快,抗链球菌"O"滴度增高。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营养,避免声、光刺激,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 二、抗风湿治疗 水杨酸制剂为无心脏炎患者的首选药物,应用6-12周。阿斯匹林每日4-6克分4-6次口服;或水杨酸钠每日6-8克,分4-6次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有心脏炎或其他抗风湿药物无效者,初给强的松,每日40-60毫克,1-2周后病情好转可开始递减,用6-9周停药。用青霉素或其他有效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一般用2-14日。 三、舞蹈症的治疗 轻症患者可应用镇静剂如安定,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或鲁米那每次0.01-0.03克,每日3次;或氯丙嗪每次12.5-21毫克,每日3次;或氟哌啶醇每次0.5-2毫克,每日2次。氯丙嗪与鲁米那合用疗效快而显著。重症患者对镇静剂效果不满意时,可用中等量冬眠I号或冬眠Ⅱ号,或与鲁米那合用,或氟哌啶醇每次1-5毫克,每日2-3次。
相关信息: [预后] 一般在6周-6个月后自行缓解。
拼音:dian
症状: [诊断] 一、分型及其症状 (一)部分性发作 1.单纯部分性发作不伴意识障碍,可表现为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和精神方面的发作。 (1)部分运动性发作表现为,局部反复的抽搐发作,多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及整个一侧面部或一个肢体远端。较严重发作后可遗留暂时性瘫痪。可自一侧拇指沿手指、腕、肘、肩部扩展。 (2)体觉性发作表现为麻木、针刺、触电、肢体动作感等,多发生于口角、舌部、手指或足趾。 (3)特殊感觉性发作包括单纯的视、听、嗅、味觉发作;眩晕性发作如见到闪光,听到噪音,嗅到或尝到厌恶味道,有旋转感等。 (4)有自主神经症状者如胃气上升感、上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多汗、口渴或便意感等。腹型癫痫则以腹痛为主伴上述症状,多见于儿童。 (5)有精神症状者多见于复杂部分性发作。包括言语障碍性发作如重复某一字;记忆障碍性发作如似曾相识感;认识障碍性发作如环境失真感;情感性发作如无名恐惧;错觉性发作如视物变小或变大;复杂幻觉性发作如幻视、幻听等。 2.复杂部分性发作也称精神运动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常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随后意识模糊或出现自动性行为和遗忘症。患者常先瞪视不动,后做出无意识动作,如机械地重复原来动作如吸吮、咀嚼、舔舌、搓手、解扣、脱衣、甚至游走、乘车上船、或自动言语、歌唱等。 3.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强直一痉挛发作醒后能记得部分性发作时的某个症状。 (二)全面性发作 1.失神发作 (1)典型失神发作:称为小发作,以短暂的意识障碍为特征。3-4岁后发病,15岁后少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一过性意识障碍,一般持续5-30秒。患者当时停止活动,固定在原来的姿势,呼之不应,两眼凝视,发作后立即清醒,对发作并无记忆。部分可伴眼睑或眉毛颤抖;或伴头部下坠,手中持物坠落;或伴头部后仰或偏向一侧;或伴自主神经症状和自动症。 (2)不典型失神发作:意识障碍的发生和停止比典型者缓慢,肌张力改变则较明显。 2.强直-阵挛性发作:又称大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可分为四期。强直-阵挛性发作若在短期内频繁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持续昏迷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1)先兆期:症状性癫痫多有先兆,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某个症状。 (2)强直期: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头颈后仰或扭向一侧,上肢略屈,下肢伸直,全身僵硬,两眼上窜,眼球固定,光反应消失。发出叫声,呼吸暂停,面色发绀。持续10-20秒。 (3)阵挛期:全身肌肉呈节律性抽动,随着阵挛幅度和频率的减弱和变慢,间歇期逐渐延长,最后1次强烈痉挛后抽搐突然停止。呼吸渐恢复,有口涎增多,口吐泡沫,可咬破舌尖或舌缘。历时1-3分钟。 (4)惊厥后期:尚有短暂的强直痉挛、牙关紧闭和小便失禁,可再次咬破舌尖。之后肌张力松弛,进入昏睡状态,历时数分或数10分钟。醒后感到疲劳、头痛、全身酸痛,对发作过程毫无记忆,部分发作后可有短时间意识混浊。 3.肌阵挛发作:突然、短暂、快速的肌肉收缩,可遍及全身,也可局限于面部、躯干或肢体。可单个发生,但常见快速重复。 4.无张力性发作:部分或全身肌肉张力突然降低,造成颈垂,张口,肢体下垂或全身跌倒。 (三)未分类的发作 如新生儿癫痫等。 二、辅助检查 脑电图、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脑血管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引起癫痫病发作的原发病,如低血糖、低血钙、脑囊虫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二、药物治疗 (一)用药原则 诊断一旦确立,即开始积极治疗;按发作类型选用安全有效的药物;一般以单一用药为佳,无效时才合并用药;长期坚持服药,忌随意突然停药或改药更换药物应逐渐过渡;定期化验周围血象、肝功能等。 (二)药物选择 强直-阵挛性发作和部分运动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其次为丙戊酸钠或苯巴比妥。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次选苯妥英钠或扑辛勤工作痫酮。失常发作首选乙琥胺或丙戊酸钠,次为硝基安定或氯硝安定。强直-阵挛性发作与失神发作混合发生时,首选丙戊酸钠。氯硝安定或硝基安定,其次为苯妥英钠或苯巴比妥。婴儿痉挛应先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时改服丙戊酸钠加氯硝安定。 (三)药物用法 苯妥英钠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卡马西平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丙戌酸钠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苯巴比妥每次90毫克,每晚1次。扑痫酮每次250毫克,每日3次。氯硝安定每次2毫克,每日3次。 (四)发作时的治疗 1.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时要防止患者自伤或伤人,如将外裹纱布的压舌板塞人齿间,以防舌部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抽搐时防止骨折、脱臼。如惊厥时间长,或一天发作多次者可给苯巴比妥钠0.2克,肌注。否则不需特殊处理。 2.癫痫持续状态:在给氧、防护、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应从速制止发作。可依次选用安定10-20毫克,静注,以后每次100毫克,静滴;异戊巴比妥钠每次0.25克,静注;10%水合氯醛每次20-30毫升,保留灌肠;副醛每次5-10毫升,保留灌肠;苯巴比妥钠每次0.2克,肌注。发作控制后给维持量。应注意降温、脱水降低颅内压、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三、手术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畸形;长期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者可施行手术治疗,如瘤性病灶清除术、杏仁核毁损术、济既体部分切断术等。
相关信息: [预后] 特发性者比症状性者预后好。症状性癫痫中发病越早、病程较长,发作频繁者预后较差。 [预防] 预防产伤、颅脑外伤、结核、乙型脑炎、寄生虫病等。
癫痫包括一组疾病和综合症,以反复发作的暂时性脑功能失常为特征。
可表现为意识、运动、感觉、精神和自主神经方面的障碍。
[病因] 根据原因分为特发性和症状性癫痫两类。
前者指尚不能到原因而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者。
后者由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引起,即先天性疾病、产前期和周生期疾病、高热惊厥后遗症、脑部外伤、脑部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疾病和变性疾病。
遗传、年龄、内分泌......更多
拼音:pian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及特殊型偏头痛三类。 二、发病 青春期前后发病,女性多见。 三、症状 (一)典型偏头痛 先出现先兆,以视觉先兆最常见,可为暗点、亮光、异彩、或复杂的幻觉,偏盲,偶然单眼全盲。持续20-30分钟后出现偏侧或整个头部疼痛,性质可为钻痛或搏动性,常伴恶心呕吐。持续几小时或10余小时。进入睡眠后次日恢复如常。头痛呈间歇性发作,每次发作过程相似.发作间期一切正常。女性多与月经有关,妊娠期减轻或暂时终止发作,绝经后可自然终止。 (二)普通型偏头痛 最常见,先兆可有可无,有者多表现为短暂而轻微的视觉模糊。头痛方式同典型型。 (三)特殊型偏头痛 有眼肌瘫痪型、基底动脉型、偏瘫型等。
治疗: [治疗] 一、发作期治疗 镇痛剂及镇静剂如乙酰水杨酸,每次600毫克;或消炎痛每次75毫克;或安定每次2.5-5毫克。颅外动脉收缩药最有效,麦角胺咖啡因为复方片剂(每片含麦角胺1毫克及咖啡因100毫克);每次1-2片,无效时半小时后加服1片,每日不超过6片,每周不超过12片;孕妇和严重心、肝、肾疾病者禁忌,特殊型偏头痛也不适用。 二、预防治疗 甲基麦角酸丁醇酚胺每日1毫克起,缓慢增至每日4毫克,分次口服,禁忌症同麦角胺。苯噻啶每次0.5-2毫克,每日3次。苯乙研每次15毫克,每日3次。心得安每次10-60毫克,每日3-4次。其他有抗癫痫药、抗过敏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部分患者有效。
相关信息: [预防]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饮食不要过饱过饥,不要吃高脂肪食物和饮酒。
偏头痛常见,为发作性神经-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病因] 本病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遗传、脑电活动和脑血流、血小板和生化、饮食、内分泌因素等,情绪紧张、饥饿、缺睡、噪音、强光、气候变化可诱发头痛。
拼音:co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中年起病,男性多见。 二、症状 单侧突发性头痛,无先兆。始自一侧眶部,继而可扩散到同侧颞、顶、枕部或颈部,疼痛为钻痛或搏动性,剧烈,以眶部最明显。可伴同侧鼻粘膜充血、流泪和霍纳症等。疼痛持续1-2小时后迅速消退,每日发作时间基本固定。如此持续数周至数月,间歇数月至数年又再次发作。头痛连续1年以上者称慢性丛集性头痛。
治疗: [治疗] 以预防为主。发作期选用甲基麦角酸丁醇酞胺,每日1毫克起,缓慢增加至每日4毫克;或苯噻啶每次0.5-2毫克,每日3次。预防可用麦角胺,每次0.5毫克,在估计发作前3小时提前肌注。强的松每日40-80毫克,分3次口服;或地塞米松每次10毫克,静滴,每日1次,连用一周后减量。其他治疗同偏头痛。
相关信息:
丛集性头痛也称群集性头痛,是一种表现为眼眶痛和头痛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密集性头痛为特点。
发作十分规律。
拼音:yun
症状: [诊断] 一、分型及其症状 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发病年龄20-50岁,男性多见。初起常为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多由一侧开始,渐发展至对侧,后累及前臂、上臂、肩部肌肉,可见肌束颤动。萎缩以远侧较明显,肌张力多减低,腱反射减弱,感觉正常。以下肢肌萎缩起病者较少见,进展缓慢,存活可达10年以上。如侵犯延髓则存活时间缩短,常死于肺部感染。 (二)原发性侧索硬化 起初为双下肢对称性无力、僵硬、呈痉挛步态,渐累及双上肢。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下肢更明显,病理反射阳性,肌萎缩少见,无感觉障碍。可出现假性球麻痹。 (二)进行性延髓麻痹 发病多在40岁以上。表现为构音不清,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咀时无力,舌肌萎缩伴颤动,唇肌及咽喉肌萎缩,咽反射消失。可出现下颌反射亢进,强哭,强笑,呈真假延髓麻痹。进展较快,常死于肺部感染。 (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少数30岁前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及力弱,手部小肌肉萎缩,渐侵及前臂、上臂肩胛带肌群伴肌束颤动。双上肢肌萎缩,远端较重,呈"爪形手"。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呈痉挛步态。发病1-2年出现延髓受累症状。可有球麻痹症状,后期可有排尿障碍,多死于肺部感染。 二、辅助检查 颈椎X线平片、CT、MRI、肌电图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一般用对症及支持疗法,可用B族维生素,如Bl、B6、B12及维生素E、C等,也可选用ATP、辅酶A等细胞营养剂及中药、针灸、按摩、理疗等。重症患者应预防肺炎等并发症。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侵犯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慢性变性性疾病。
[病因] 病因未明。
可能与遗传、植物和金属中毒、脑部损伤、慢病毒感染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