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杜甫 文翻注译赏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
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 周维扬 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 2、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3、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饭颗山:山名。
相传在长安一带。
“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
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借问:请问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
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总为:怕是为了。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 周维扬 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 2、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3、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饭颗山:山名。
相传在长安一带。
“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
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
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借问:请问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
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总为:怕是为了。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 周维扬 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 2、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3、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
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
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
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
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
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
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
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
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
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
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
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
《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
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
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
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
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
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
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
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2、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11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