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

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

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3-335

送友人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参考资料: 1、 李白 著 詹福瑞 等 编.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7 2、 李白 著 詹锳 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总2488-249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9-210 4、 李白 著 刘开杨 等 编.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8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

离别,一作“斑”。

参考资料: 1、 李白 著 詹福瑞 等 编.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7 2、 李白 著 詹锳 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总2488-249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9-210 4、 李白 著 刘开杨 等 编.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8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

离别,一作“斑”。

参考资料: 1、 李白 著 詹福瑞 等 编.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7 2、 李白 著 詹锳 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总2488-249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9-210 4、 李白 著 刘开杨 等 编.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8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

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

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

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

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

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

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

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

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汪艳菊.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李白: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43-146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9-210 3、 李白 著 赵昌平 编.李白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43-245

赠汪伦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唐诗:唐诗精华注译评,2010:185-18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不及:不如。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唐诗:唐诗精华注译评,2010:185-18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不及:不如。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唐诗:唐诗精华注译评,2010:185-18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我想用一双珍贵的白璧,买你的这对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这白鹇毛白如锦,雪白的颜色令人自愧无容。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白鹇在玉潭里照影,在瑶草玉树间刷毛。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夜晚在寒月下静栖,早上在落花间闲步。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我很希望得到这对白鹇,在碧山绿水间赏玩它们。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第56页-第58页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我想用一双珍贵的白璧,买你的这对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这白鹇毛白如锦,雪白的颜色令人自愧无容。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白鹇在玉潭里照影,在瑶草玉树间刷毛。

玉潭:潭水晶莹,澄碧如玉。

琪树:树名。

李绅《琪树序》:“琪树垂条如弱柳,结子如碧珠,三年子可一熟,每岁生者相续,一年绿,二年碧,三年者红。

”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夜晚在寒月下静栖,早上在落花间闲步。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我很希望得到这对白鹇,在碧山绿水间赏玩它们。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

寄:交托。

野人:山野之人。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第56页-第58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年2月版 :第400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00-302页 .

将进酒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

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 一作:自古;

......更多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

不要停下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

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 一作:自古;

惟 通:唯)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参考资料: 1、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4 . 2、 李静 .唐诗宋词鉴赏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60-61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属乐府旧题。

将(qiāng):请。

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高堂:高大的厅堂。

一说指父母。

青丝:黑发。

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金樽: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岑勋。

丹丘生:元丹丘。

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与君:给你们,为你们。

君,指岑、元二人。

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

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 一作:自古;

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纵情任意。

谑:戏。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径须:干脆,只管。

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

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尔:你。

销:同“消”。

参考资料: 1、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4 . 2、 李静 .唐诗宋词鉴赏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60-61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将进酒:属乐府旧题。

将(qiāng):请。

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高堂:高大的厅堂。

一说指父母。

青丝:黑发。

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金樽: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

不要停下来。

岑夫子:岑勋。

丹丘生:元丹丘。

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

君,指岑、元二人。

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

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 一作:自古;

惟 通:唯)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纵情任意。

谑:戏。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径须:干脆,只管。

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

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尔:你。

销:同“消”。

参考资料: 1、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4 . 2、 李静 .唐诗宋词鉴赏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60-61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

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 一作:自古;

惟 通: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

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阔景象,绝对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带有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

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

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

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

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得意”过没有?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

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并不就此消沉。

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

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

酒要一壶乎,两壶乎?

”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

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

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

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

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

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

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

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

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

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

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

“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

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

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浪漫色彩极浓。

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

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

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

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huán)散,寒鸦栖(qī)复惊。

落叶聚还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落叶聚还(huán)散,寒鸦栖(qī)复惊。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落叶聚还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

……’此其滥觞也。

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

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

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

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

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

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

”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

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

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

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

“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2、 李德辉.李白《三五七言》诗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 一作:桃李)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 一作:桃李)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参考资料: 1、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9月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qióng)筵(yán)以坐花,飞羽觞(shāng)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 一作:桃李)    逆旅:客舍。 逆:迎接。 旅:客。 迎 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过客:过往的客人。浮生若梦:意思是,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纷纭变化,不可究诘。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有以:有原因。这里是说人生有限,应夜以继日的游乐。秉,执。以,因由,道理。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大块:大地。大自然。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文章:这里指绚丽的文采。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序:通“叙”,叙说。天伦: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专指兄弟。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孟)、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季:年少者的称呼。这里泛指弟弟。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咏歌:吟诗。康乐:南朝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琼筵: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羽觞: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醉月:醉倒在月光下。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参考资料: 1、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9月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qióng)筵(yán)以坐花,飞羽觞(shāng)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 一作:桃李)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逆旅:客舍。 逆:迎接。 旅:客。 迎 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过客:过往的客人。浮生若梦:意思是,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纷纭变化,不可究诘。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有以:有原因。这里是说人生有限,应夜以继日的游乐。秉,执。以,因由,道理。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大块:大地。大自然。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文章:这里指绚丽的文采。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序:通“叙”,叙说。天伦: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专指兄弟。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孟)、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季:年少者的称呼。这里泛指弟弟。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咏歌:吟诗。康乐:南朝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琼筵: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羽觞: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醉月:醉倒在月光下。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参考资料: 1、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9月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 一作:桃李)  这篇文章主要在说李白和其诸弟相聚一同歌唱一同饮酒的情景,深刻的表现出天伦之乐和兄弟之情,虽然文章篇幅不长,但却能令人有回味无穷之感,现时现况下,能拥有如些深厚的兄弟之情真的是不多见了,但却往往看到新闻报告:兄弟隙墙、反目成仇诸如些类的天伦悲剧,唉!这怎能叫人不心寒呢? 相形之下,我们的手足之情该算什麼呢?   兄弟就是「手足」,为什么叫「手足」呢? 就是因为手与脚是不能分开的,只要手脚合作那就没有不能完成的事,同样的,只要兄弟同心,其力是可以断金的,这就和一根筷子折的断,但十根筷子要一次折断就不容易了哦!!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手足之情,将它扩大之朋友之情,如此一来,社会哪有不进步、国家哪有不强之理呢?   本文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转折自如的笔调,记叙了作者与诸位堂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一事,慷慨激昂地表达了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古风其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咸阳二三月。

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

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

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

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

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

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

但为此辈嗤。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间:一作“下”,一作“前”。

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同交欢: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这里指遥天仙境。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间:一作“下”,一作“前”。

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同交欢: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这里指遥天仙境。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

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

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