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氏昆季之金陵(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别) 文
放歌倚东楼,行子期晓发。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
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
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
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
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
白鼻騧 文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文翻赏
长相思·其一 文翻注译赏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相思,在长安。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簟,凉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帷:窗帘。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摧: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簟,凉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帷:窗帘。
美人如花隔云端!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摧: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
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
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兴意味。
我国古代经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
“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更加暗示“美人”在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
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高中坡,杜霞霞. 试论唐宋《长相思》词的创作与嬗变[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夜宿山寺 文翻注译赏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
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
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80
清平调·其一 文翻注译赏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
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
三句以仙女比贵妃;
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路难三首 文翻注译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
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3-244 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6-139
长歌行 文翻注译赏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待:一作“得”。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春风。
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百物:犹万物。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大力运天地,羲(xī)和无停鞭。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驾御日车的神。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 功名不早著,竹帛(bó)将何宣。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
引申指书籍、史乘。
《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shì)白日。
务:需要。
青春:指春天。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贳:出借,赊欠。
富贵与神仙,蹉(cuō)跎(tuó)成两失。
蹉跎:失意;
虚度光阴。
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 金石犹销铄(shuò),风霜无久质。
销铄:熔化,消磨。
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欢:一作“饮”。
秋霜不惜人,倏(shū)忽侵蒲柳。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待:一作“得”。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东风:春风。
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百物:犹万物。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大力运天地,羲(xī)和无停鞭。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驾御日车的神。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 功名不早著,竹帛(bó)将何宣。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
引申指书籍、史乘。
《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shì)白日。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务:需要。
青春:指春天。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贳:出借,赊欠。
富贵与神仙,蹉(cuō)跎(tuó)成两失。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蹉跎:失意;
虚度光阴。
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 金石犹销铄(shuò),风霜无久质。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销铄:熔化,消磨。
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欢:一作“饮”。
秋霜不惜人,倏(shū)忽侵蒲柳。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李白这首《长歌行》深受同题古辞的影响。
长歌行古辞或写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
或写游仙服药,延年长寿;
或写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
陆机《长歌行》恨功名薄,竹帛无宣;
谢灵运《长歌行》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
梁元帝《长歌行》写及时行乐;
沈约《长歌行》写羁旅行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著,竹帛难宣。
总之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着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
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联想反思自己功业无成,游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辙,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
于是尽情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灵,融汇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发着人意,体验着人生的苦乐。
此诗前十句为第一段。
开端两句,总述桃李迎春得朝阳而鲜花怒放,争芳吐艳,然而它也只是荣华当年。
一年一度春芳桃李,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桃李花开是春天的象征,是美好的象征。
经过幽闭冬藏的寒日笼照之后,转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阳抚摸,使大地万物顿感复苏,呈现了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精神倍增,昂扬奋进,这是物之常理与人之常情。
故人们把人生美好时刻称之为青春。
可是作者认知不限于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艳,其条件是须春阳细腻的化育,苦心无私地用功,生存发展离不开春日阳光。
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关系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预伏后面“功名不早著”之因。
日这个描写意象在古诗中曾有象征君王之意。
桃李遇春阳而开,贤相逢明君而荣,自然常律与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点,明写桃李,暗喻君臣事理。
这可能是用“得日开”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写,深含着美好感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美虽美;
但尤感不足之处,只是荣华当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着作者连用四句诗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
”东风送暖,遍吹大地万物,阳气萌发,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构成了一个生命律动的美的境界。
因而草木尽欲显露英姿,冬日的枯枝丑叶败落净尽。
“无丑叶”的对应之意是“竟美叶”。
已经乾涸的水泉,也喷吐着清香的水柱。
这四句从开端的桃李花开一点,铺叙春回大地的全景。
桃李艳美又衬托东风不停地化育万物,草木换新颜,涸泉复吐清芬,尽现出春之美,写出春之境界。
总上六句诗正是诗人触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与诗句,绘成春光美的形象与意境,诗人入于境中,而又出于境外,妙笔生花,与境冥合。
于平淡的描写中凝聚着深蕴美与哲理性认知,然而它绝不同于自然教科书的说理。
这一段后四句则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写而转入讨论,发抒感慨,寻求造成这一美景的力量来源。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作者依据中国古代哲学家见解,也认为这是自然界的神力,运转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万物的自然生存、发展、死亡的各自规律,形成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不过人们总是偏爱春日,而厌恶冬日,不过这是当时人们无法改变这一阴阳变化的规律。
当然他们也从天地运行不止,时光流速,永无停止中,观察万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人亦应如春日桃李花一样,要在青春的美好时刻,展示怀抱,建立丰功伟业。
生时为人们仰慕赞美,死后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可是在现实中的李白,虽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价值观,以及奋进不止的精神,但由于得不到“日”(皇帝)的温暖抚育,年华老大,驾着六龙的日神车,驭手羲和又催赶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时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于竹帛的史书之中。
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故深为痛恨。
外在的无形压力与内在愤激之情的积郁,终于迸发出忧患不平的心声。
从过去的借鉴,目前的现状,到未来的预测,拓展时空,言浅而意深,雅正而浑厚,发展了五言古诗的传统特点。
诗写到这里诗情与意旨都该停顿,但留给人们的是为何功名不早立,结局又是如何的悬念。
诗的后十句为第二段。
头两句照应开端,深化诗意。
桃李既然是专在追求青春,应青春而显美容。
那么有人能赊取太阳,使其不动,青春不是永在吗?
“谁”字有疑问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设想其能,从幻想中慰勉自己,从幻境中享受快感,从而减轻了心里压力,从困境得到解脱。
然而幻想是暂时的,当其转化为现实之时,也就从狂热转化为冷静,用理智滤取生活的轨迹,明确是非与得失,于是铸成“富贵与神仙,蹉跎两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诗句。
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断,知昨日之非。
追求富贵功名,神仙长生,这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意识和人生价值观。
当了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自然富而且贵。
于此又滋生长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远保持自己的权贵地位与富裕的生活条件,名与利两收。
求官不得则游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获得美名。
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终南捷径,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径。
李白亦不例外,拜谒官吏,寻访名山高僧仙师,获取功名富贵。
于今两相失败,一事无成,虚度年华,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之中。
进而想到古人曾说的“人生非金石,”“寿无金石固,岂能长寿考”,于是发展成为“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长久的风霜侵袭与磨蚀之下,也会使完整之体粉碎为沙砾,更不用说人又不是金石。
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难以保持它们春日美姿了。
言外之意,人不能长生,其功名富贵就要及早得到,否则就有得不到危险;
既或得到了也难以长存。
所以古人求仕的经验,“早据要路津”,实现竹帛留名的人生价值。
表面上看这两句与前两句无关,然而它是似断实连,是对游仙长生的否定。
诗意的发展,感情跳荡,思潮起伏的写照,因而表现为诗句的跳跃性,留给人们以悬念,追求究竟,诱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当其悔恨昨非之时,必然改弦更张,作出新的抉择,“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及时行乐,纵情歌唱,酣饮消忧。
否则就要落在时间的后面,衰朽之躯,想行乐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
一个“强欢”,透露出其内心曲隐之愁情,是不情愿地造作欢情,是无欢心地造作欢情,是借歌与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时的麻醉。
这种有意识麻醉自己是心灵更痛苦的表现,这是李白艺术上超常的表现,发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识到的内心深曲。
这是大家路数,而非小家捉襟见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这一点强作排解的自我克制的希望,也难以达到与满足,痛心地写下了结尾诗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严酷的秋霜从无仁爱之心,萧杀万物,于人也无所惜,突然间降临,侵害蒲柳之姿。
蒲柳为草木之名,体柔弱而经不起风霜,经霜而枯枝败叶,苦无生机。
这里是用典,《世说新语》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而顾发早白。
简文帝问顾“卿何以先白?
”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蒲柳之姿是顾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
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贱之躯,经不得风霜摧残。
秋霜这里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的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
以不可抗御的力量打击毫无准备的柔弱微贱之躯,其结果不言自明。
结句不仅含蕴丰厚,而感情也至痛。
令人不平,催人泪下。
真是可以称作长歌当哭之作。
李白这篇乐府诗综合前人同题之作的长处,而自成一格,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清新俊逸,奇伟特出,是大家手笔。
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作,而是表现出用常得奇,抒写出超出常人的胸怀壮思,生命的价值。
绝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欲,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高扬。
它描写出一代人的精英的爱国衷肠,对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赞颂,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开心扉,让人们尽情了解他的内心衷曲。
一颗跳荡的心,激荡的变化,万端的感情,牵动着优美的自然画面,透视出社会的不公正。
美好理想总是难以兑现,为此而忧患着,抗争着,终不免遭受秋霜的厄运。
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残,不是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中共有的现象。
盛唐社会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这天才者遭受厄运的心象,还借助于他熔铸古诗的叙事、抒情、议论手法于一炉,运用得出神入化,挥洒自如,成为一个完整艺术表现体系,只见诗境美,而不见技法。
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12-215
北风行 文翻注译赏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
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
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
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
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
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
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
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
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
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
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
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
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4-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