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龙山饮 文翻注译赏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zhú)臣。
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
见《太平府志》。
黄花:谓菊花。
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
详见《九日登山》诗注。
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zhú)臣。
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
见《太平府志》。
黄花:谓菊花。
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
详见《九日登山》诗注。
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
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在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这样写就使以后的用典不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顺理成章。
次句“黄花笑逐臣”,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
“笑”,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盛开时的美艳的容颜。
“逐臣”,追随诗人。
这是说菊花开得到处都是,无论诗人到了哪里,都能看到喷吐异香的黄花,同样,诗人无论到了哪里,都有朵朵怒绽的黄花向他微笑。
在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四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
饮美酒赏黄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体现出饮酒赏花的乐趣,表现出诗人放旷的性格、浪漫的气质。
“陶然共忘机”,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描绘。
可见,后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
诗的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名士飘逸风度的典型体现,历来文人多爱诵之。
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
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流之作,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在。
参考资料: 1、 葛世奇 杨春鼎编.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435-436 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7
静夜思 文翻注译赏
行路难·其一 文翻注译赏
望庐山瀑布 文翻注译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日照香炉(lú)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日照香炉(lú)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翻注译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 一作:随君)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 一作:随君)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04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41-142页 . 3、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年2月版 :第222-224页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80-81页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 一作:随君)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04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41-142页 . 3、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年2月版 :第222-224页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80-81页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 一作:随君)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04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41-142页 . 3、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年2月版 :第222-224页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80-81页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 一作:随君)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
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
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君”字一作“风”。
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
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
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
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
”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文翻注译赏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7 .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7-299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迁客:被贬谪之人。
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
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
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7 .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7-299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迁客:被贬谪之人。
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
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
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7 .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7-299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
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
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9-350 .
登瓦官阁 文翻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
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
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雪谗诗赠友人 文
嗟予沉迷,猖獗已久。
五十知非,古人尝有。
立言补过, 庶存不朽。
包荒匿瑕,蓄此顽丑。
月出致讥,贻愧皓首。
感悟遂晚,事往日迁。
白璧何辜,青蝇屡前。
群轻折轴, 下沉黄泉。
众毛飞骨,上凌青天。
萋斐暗成,贝锦粲然。
泥沙聚埃,珠玉不鲜。
洪焰烁山,发自纤烟。
苍波荡日, 起于微涓。
交乱四国,播于八埏。
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
彼妇人之猖狂, 不如鹊之强强。
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更多
蜀道难 文翻注译赏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攀援 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更多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唉呀呀!
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攀援 一作:攀缘)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何茫然:难以考证。
何:多么。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
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
……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尔来:从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
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通人烟:人员往来。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
西当:西对。
当:对着,向着。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横绝:横越。
峨眉巅:峨眉顶峰。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
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
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
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摧:倒塌。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石栈:栈道。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御之。
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螭即龙。
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
逆折:水流回旋。
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攀援 一作:攀缘)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
尚:尚且。
得:能。
猿猱: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
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
萦:盘绕。
岩峦:山峰。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
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
扪:用手摸。
历:经过。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膺:胸。
坐:徒,空。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君:入蜀的友人。
畏途:可怕的路途。
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但见:只听见。
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从:跟随。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
《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
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
子规,鸟名也。
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diāo)朱颜!
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去:距离。
盈:满。
飞湍(tuān)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
飞湍:飞奔而下的急流。
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砯崖:水撞石之声。
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壑:山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嗟:感叹声。
尔:你。
胡为:为什么。
来:指入蜀。
剑阁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一夫:一人。
当关:守关。
莫开:不能打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chái)。
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
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
匪,同“非”。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朝:早上。
吮:吸。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今四川成都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咨嗟:叹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唉呀呀!
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何茫然:难以考证。
何:多么。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
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
……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尔来:从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
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通人烟:人员往来。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西当:西对。
当:对着,向着。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横绝:横越。
峨眉巅:峨眉顶峰。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
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
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
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摧:倒塌。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石栈:栈道。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御之。
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螭即龙。
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
逆折:水流回旋。
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攀援 一作:攀缘)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
尚:尚且。
得:能。
猿猱: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
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
萦:盘绕。
岩峦:山峰。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
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
扪:用手摸。
历:经过。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膺:胸。
坐:徒,空。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君:入蜀的友人。
畏途:可怕的路途。
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但见:只听见。
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从:跟随。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
《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
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
子规,鸟名也。
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diāo)朱颜!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去:距离。
盈:满。
飞湍(tuān)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飞湍:飞奔而下的急流。
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砯崖:水撞石之声。
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壑:山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嗟:感叹声。
尔:你。
胡为:为什么。
来:指入蜀。
剑阁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一夫:一人。
当关:守关。
莫开:不能打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chái)。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
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
匪,同“非”。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朝:早上。
吮:吸。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今四川成都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咨嗟:叹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攀援 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
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
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
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
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
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
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
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
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
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
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
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
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
《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
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
他们力大无穷。
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
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
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
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
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
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
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
“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
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
”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
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
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
“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
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
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
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
《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
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
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
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
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
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
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
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
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
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
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
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
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
”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
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
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
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
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
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
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
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
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
“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
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
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
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
“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
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
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
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
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
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
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
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
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
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
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
”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
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
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
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
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
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
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
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
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渡荆门送别 文翻注译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
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
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