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绝句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市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页 . 2、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南登杜陵(líng)上,北望五陵间。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

“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市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页 . 2、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南登杜陵(líng)上,北望五陵间。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

“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市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页 . 2、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

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

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

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

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

“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

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

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

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

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

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

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

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

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

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

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12263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