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

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

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

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

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

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

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

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

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山林。

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所以,当他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

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

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

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

流贬永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

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够“起复”。

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

“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

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

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

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

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

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1632887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