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梳头歌 文翻注译赏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
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
绡帐:丝织的床帐。
晋王嘉《拾遗记·蜀》:“ 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
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香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
《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
”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辘轳:井上汲水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
芙蓉:借指美人。
《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
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
临镜:对镜。
唐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香丝:指发丝。
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
玉钗:玉制的钗。
由两股合成,燕形。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或作“玉梳”。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
翠滑:色黑而润泽。
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
簪(zān):插定发髻。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形容光彩四射。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浩浩汗汗,流离烂漫。
”娇慵:柔弱倦怠貌。
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音wǒ)鬌(duǒ):形容发髻美好。
欹(qī):倾斜之意。
“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
云裾(jū):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
宋陈著《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缥缈瑶城。
客情春小,本分寒轻。
霞佩云裾,步联西母,笑倚飞琼。
”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bèi)人:避开别人。
樱桃:果木名。
落叶乔木。
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
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
核可入药。
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
亦指其果实或花。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
绡帐:丝织的床帐。
晋王嘉《拾遗记·蜀》:“ 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
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香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
《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
”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辘轳:井上汲水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
芙蓉:借指美人。
《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
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
临镜:对镜。
唐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香丝:指发丝。
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
玉钗:玉制的钗。
由两股合成,燕形。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或作“玉梳”。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
翠滑:色黑而润泽。
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
簪(zān):插定发髻。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烂漫:形容光彩四射。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浩浩汗汗,流离烂漫。
”娇慵:柔弱倦怠貌。
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音wǒ)鬌(duǒ):形容发髻美好。
欹(qī):倾斜之意。
“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
云裾(jū):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
宋陈著《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缥缈瑶城。
客情春小,本分寒轻。
霞佩云裾,步联西母,笑倚飞琼。
”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
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背(bèi)人:避开别人。
樱桃:果木名。
落叶乔木。
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
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
核可入药。
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
亦指其果实或花。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李贺以其秾丽的笔触写过一些堪称“艳诗”的诗,如《洛姝真珠》、《恼公》、《夜饮朝眠曲》、《河阳歌》、《花游曲》、《石城晓》、《夜来乐》等等。
其中的一些主人公是倡家者流,浓艳之外,略带几分轻佻;
另一些是贵妇或名门闺秀,虽然俊俏,但贪图享乐,贵族气相当浓郁。
这首诗属于后者,它咏歌的“美人”娇嗔慷懒,却颇有风韵,显得楚楚动人。
诗人选择的题材不是美人整个白天或夜晚的生活状况,而是其中的一个片断——梳头。
对于一般人来说梳头是件小事,不值得一提;
而于美人,却是件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因为头发(包括发式)的美,乃是女性最富特征的方面,梳理头发,关系到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美丽的姿色和迷人的风韵。
李贺巧妙地选取美人梳头时的情状,以表现她的整体美。
诗分三个部分,开头四句写梳头前的情状:“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代指所写美人。
此时天色已明,而她还躺在薄薄的罗帐里周游梦乡哩。
句中的“晓”字点明时间,晓而未起,见出其“娇慵”。
而“寒”字除标明节令是早春外,还暗示她是孤眠。
孤枕寒衾,已是无耐,况值春天,尤其难堪。
此处透露了“恼”的直接原因。
“香鬟”句是梳头的伏笔。
睡在床上的她,鬟髻不整,欲坠未坠,散发阵阵清香,就像悬浮在水中的檀香木。
此刻有人从井中汲水,那咿咿哑哑的辘轳声传来,把美人惊醒。
她睁开惺忪的睡眼,容光焕发,恰似出水芙蓉。
中间八句正面写梳头。
梳头要临镜,不然就无法审视自己。
这位美人下得床来,首先打开饰着双鸾,像秋水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明镜,然后解开鬟髻,让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
尽管她站立在象床上,那浓密如云、纤细如丝的长发,仍然拖至地面,散发出诱人的浓香。
玉钗从长发上滑落下来,几乎没有声响。
“无声腻”为“腻无声”之倒装,“腻”指长发柔细而滑,是“无声”的缘由。
接着动手梳理,把像乌鸦羽毛那样黑中带碧的长发盘结起来,恢复鬟髻的原择。
由于梳得匀,盘得实,映着光线,如同碧丝一般,滑腻得连宝钗也插不稳。
可见这位美人在梳理上花了不少功夫。
此时她显得既娇美又疲惫:“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功。
”这略带夸张的笔墨,把主人公此时此刻特有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明代的评家丘象升、姚佺激赏此二句。
丘就其中的“恼、娇、慵”发表见解说:“三者美人之恒态也。
”姚对美人梳头后显得“无气力”作了这样的分析:“虽缘鬟多,亦缘恼,亦缘娇,亦缘慵也。
”二人所论极是。
“金屋藏阿娇”,阿娇之所以“娇”,就因生活在“金屋”里,锦衣玉食,给宠坏了。
娇惯了就喜爱生气,养成了懒散的习性。
总而言之,这位美人身上有着浓烈的贵族气。
贵族气固然不好,但美貌的少女或少妇带点娇嗔,却也别有风致。
其中或者含有美的价值的自我评估,通过心理传导,使观赏者于美感快感之外,产生一种仰慕之情。
真正的美理应受到永恒的尊重。
末四句写梳头完毕后的身姿步态:发式秀美大方,无论是鬟是髻,都不偏不倚。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鬌”,音wǒduǒ,头发美好的样子。
此处,头发梳成后的状貌只一笔带过。
接着描述她如何曳动云裾,缓缓走下台阶。
“踏雁沙”是比喻,形容其步履所至,如大雁行于沙地,显得匀缓从容。
然后默默起走向庭院,采摘繁英如雪的樱桃树枝。
诗歌结尾与杜甫的《佳人》颇有相似之处。
凡是美人都有天生的丽质,这样的“丽质”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
不过杜甫写的是落拓的佳人,她摘花、采柏的风姿尽管高雅,却带有清苦的况味;
李贺笔下的这位美人的身姿步态则搀有优美与傲慢。
这些是客观环境影响所致,属于“后天”。
这首诗主要表述行动过程,按照通常写法,当以赋笔为主,诗人却纯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
全诗十六句,句句是画,或者说句句有画,即是像“背人不语向何处”也是一幅无声的画。
这位美人的气质、情绪和心性,通过“不语”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0-572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2144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