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翠微亭

作者: 岳飞 朝代: 宋代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

今天,在“得得”的马蹄声中,缓缓登上齐山,浏览翠微亭的美景。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好山好水,我怎么也看不够,可已是明月当空,马蹄声又催着我踏上了归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页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经年:常年。

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

这里指从军的衣服。

特特:特地、专门。

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

寻芳:游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看不足:看不够。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页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

今天,在“得得”的马蹄声中,缓缓登上齐山,浏览翠微亭的美景。

经年:常年。

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

这里指从军的衣服。

特特:特地、专门。

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

寻芳:游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好山好水,我怎么也看不够,可已是明月当空,马蹄声又催着我踏上了归程。

看不足:看不够。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页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

“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

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

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

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

“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

“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

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

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兴奋。

“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

“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

“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

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

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

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

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

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

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

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

“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

“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

“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

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

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

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

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

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参考资料: 1、 [清]黄邦宁 编.《岳忠武王全集》:扫叶山房,1927年10月第3版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2928887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