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浮图慧海 文
满江红·写怀 文翻注译赏
池州翠微亭 文翻注译赏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
今天,在“得得”的马蹄声中,缓缓登上齐山,浏览翠微亭的美景。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好山好水,我怎么也看不够,可已是明月当空,马蹄声又催着我踏上了归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页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经年:常年。
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
这里指从军的衣服。
特特:特地、专门。
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
寻芳:游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看不足:看不够。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页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
今天,在“得得”的马蹄声中,缓缓登上齐山,浏览翠微亭的美景。
经年:常年。
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
这里指从军的衣服。
特特:特地、专门。
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
寻芳:游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好山好水,我怎么也看不够,可已是明月当空,马蹄声又催着我踏上了归程。
看不足:看不够。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页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
“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
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
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
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
“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
“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
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
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兴奋。
“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
“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
“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
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
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
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
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
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
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
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
“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
“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
“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
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
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
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
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
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参考资料: 1、 [清]黄邦宁 编.《岳忠武王全集》:扫叶山房,1927年10月第3版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文翻注译赏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
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
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
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
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参考资料: 1、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55 2、 徐荣街,朱宏恢.《唐宋词百首译注》:徐州师范学院,1978:145 3、 石延博.《宋词》.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151 4、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388-389
昨夜寒蛩(qióng)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寒蛩:秋天的蟋蟀。
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月胧明:月光不明。
胧,朦胧。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yáo)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
旧山:家乡的山。
付:付与。
瑶琴:饰以美玉的琴。
知音:《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於钟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
”浩然《艳阳天》第六九章:“(弯弯绕)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 参考资料: 1、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55 2、 徐荣街,朱宏恢.《唐宋词百首译注》:徐州师范学院,1978:145 3、 石延博.《宋词》.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151 4、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388-389
昨夜寒蛩(qióng)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
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
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寒蛩:秋天的蟋蟀。
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月胧明:月光不明。
胧,朦胧。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yáo)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
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
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
旧山:家乡的山。
付:付与。
瑶琴:饰以美玉的琴。
知音:《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於钟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
”浩然《艳阳天》第六九章:“(弯弯绕)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 参考资料: 1、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55 2、 徐荣街,朱宏恢.《唐宋词百首译注》:徐州师范学院,1978:145 3、 石延博.《宋词》.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151 4、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388-389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上片着重写景。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
“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
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
“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
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
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
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
“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
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
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
“白首为功名”写词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
“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
“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隐含了词人的痛心。
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几十年的求索,都是为了驱逐金人,收复河山。
作者竭尽心力,几操心成白发,都只是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复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怀。
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转战努力,便是为了某一天的“归程”。
可是英雄的壮志难酬,想到了故乡,家乡的树木已经变得老了,而到头来却得到一个宋金和议的结局。
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壮志难酬,忧愤难平。
宋朝皇帝赵构与秦桧力图议和偏安,不迎回徽、钦二帝,国家也遭受未有之变局。
既然不能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回家度过余生也好。
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
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
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
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
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
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
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
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
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
盖托体比兴也”,如此评断,亦可谓知套岳帅之良苦用心也。
从写作手法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
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
这首词虽然短小。
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另外,虽然这首《小重山》写得比较含蓄委婉,与同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格调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仍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后两首表现的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这首表现的则是不满“和议”,反对投降。
这两方面的主题是完全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岳飞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投降主义的坚定立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
由于写作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调和风格上产生了差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资料: 1、 徐德琳,李红梅.《历代词选》.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215 2、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08-509 3、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7 4、 艾治平.《宋词名篇100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