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赴行在过上竺寺偶题 文
从驾游内苑应制 文
送轸上人之庐山 文
送轸上人之庐山 文
满江红·遥望中原 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题雩都华严寺 文
寄东林慧海上人 文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文翻译赏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参考资料: 1、 吴战垒,王翼奇.《毛泽东欣赏的古典诗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36页 2、 迟赵俄.《古诗百首赏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号令风霆(tíng)迅,天声动北陬(zōu)。
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
风霆:疾风暴雷。
形容迅速,雷厉风行。
天声:指宋军的声威。
北陬 :大地的每个角落。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
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金人占领的土地。
马蹀(dié)阏(yān)氏(zhī)血,旗袅(niǎo)可(kè)汗(hán)头。
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
蹀 :踏。
阏氏:代指金统治者。
匈奴的王后,这里代指金朝侵略者。
可汗:古代西域国的君主,这里借指金统治者。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神州:古代称中国为神州。
参考资料: 1、 吴战垒,王翼奇.《毛泽东欣赏的古典诗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36页 2、 迟赵俄.《古诗百首赏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号令是北伐出师的号令,天声是大宋天朝的声音,这声音,北方遗民父老盼了好久好久,范成大《州桥》诗云:“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有了这样的基础,北伐号令一出,即如飓风雷霆迅速传播,很快震动了最北边的角落。
用这种天风海雨之势超笔,充分衬出民心士气的雄壮和誓复故土的决心,使全诗充溢着高昂亢奋的情调。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预言战事,充满必胜信心;
“长驱”、“直捣”,势如破竹;
“河洛”、“燕幽”,渡黄河是恢复宋朝旧疆,向燕幽则还要恢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乃是大宋自太祖、太宗而下历代梦寐以求、念念不忘的天朝基业!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用马蹄践踏阏氏的血肉,把可汗的人头割下来挂在旗杆上示众。
“阏氏”、“可汗”这里指金朝侵略者。
这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践踏之的痛愤,不正是《满江红》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另一种说法“。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想象凯旋的情景,其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正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相似,表达了岳飞长期的夙愿,也是他和张浚的共同理想。
全诗气势高昂,声调铿锵,充满着浓厚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豪迈雄壮的英雄主义气概。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第298页 2、 傅德岷.《中国华诗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文翻注译赏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
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士兵在哪里?
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
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367页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shēng)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jī),风尘恶。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兵安在?
膏锋锷(è)。
民安在?
填沟壑(hè)。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liáo)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biān)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
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沟壑:溪谷。
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
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
原系照片;
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367页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shēng)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jī),风尘恶。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
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兵安在?
膏锋锷(è)。
民安在?
填沟壑(hè)。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liáo)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biān)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士兵在哪里?
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
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
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沟壑:溪谷。
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
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
原系照片;
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367页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99-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