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偶题 文翻注译赏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
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
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
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
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
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
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
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
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
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
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
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
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
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099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