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杂兴十首 文
照阁 文
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文翻译赏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
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耳畔突然响起黄莺的啼鸣,梦中惊醒的我泪流满面,新的泪痕叠着旧泪痕。
丈夫远在千里关山,整整一个春季未寄一封家书,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他。
无一语,对芳尊。
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早上起来,没有人可以诉说一句话,只有空对着精致的酒樽。
一天从早晨到到黄昏肠都断了。
夜里刚刚灯油熬干了,窗外雨打梨花,还是闭门听着吧。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68-2369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耳畔突然响起黄莺的啼鸣,梦中惊醒的我泪流满面,新的泪痕叠着旧泪痕。
丈夫远在千里关山,整整一个春季未寄一封家书,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他。
流莺:即莺。
流,谓其鸣声婉转。
啼痕:泪痕。
唐岑参《长门怨》诗:“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
”鱼鸟:犹鱼雁。
相传鸿雁、鲤鱼可以传递书信,故云。
消息:音信,信息。
关山:关隘山岭。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
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早上起来,没有人可以诉说一句话,只有空对着精致的酒樽。
一天从早晨到到黄昏肠都断了。
夜里刚刚灯油熬干了,窗外雨打梨花,还是闭门听着吧。
芳尊:精致的酒器。
亦借指美酒。
“尊”通“樽”。
安排:听任自然的变化。
甫能:宋时方言,犹今语刚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68-2369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
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此词上片写思妇凌晨在梦中被莺声唤醒,远忆征人,泪流不止。
“梦”是此片的关节。
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
致梦之因,词中写了两点:一是丈夫征戌在外,远隔千里,故而引起思妇魂牵梦萦,此就地点而言;
一是整整一个春季,丈夫未寄一封家书,究竟平安与否,不得而知,故而引起思妇的忧虑与忆念,此就时间而言。
从词意推知,思妇的梦魂,本已缥缈千里,与丈夫客中相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境中得到了满足。
这是何等的快慰,然而树上黄莺一大早就恼人地歌唱起来,把她从甜蜜的梦乡中唤醒。
她又回到双双分离的现实中,伊人不见,鱼鸟音沉。
于是,她失望了,痛哭了。
过片三句,写女子在白天的思念。
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
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
可是如李白所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一怀愁怨,触绪纷来,只得“无一语,对芳尊”,准备就这样痛苦地熬到黄昏。
李清照《声声慢·秋词》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意相似。
唯李词音涩,声情凄苦;
此词音滑,似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然无限深愁却蕴于浅语滑调之中,读之令人凄然欲绝。
结尾两句,融情入景,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
这里是说,刚刚把灯油熬干了,又听着一叶叶、一声声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就这样睁着眼睛挨到天明。
词人不是直说彻夜无眼,而是通过景物的变化,婉曲地表达长时间的忆念,用笔极为工巧。
这首词有一个好处,就是因声传情,声情并茂。
词人一开头就抓住鸟莺啭的动人旋律,巧妙地溶入词调,通篇宛转流畅,环环相扣,起伏跌宕,一片官商。
细细玩索,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68-2369
河传(二之二) 文
满园花 文
一向沈吟久。
泪珠盈襟袖。
我当初不合、苦撋就。
惯纵得软顽,见底心先有。
行待痴心守。
甚捻著脉子,倒把人来僝僽。
近日来、非常罗皂丑。
佛也须眉皱。
怎掩得众人口,待收了孛罗。
罢了从来斗。
从今后。
休道共我,梦见也、不能得句。
满庭芳·北苑研膏 文
北苑研膏,方圭圆璧,名动万里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揽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晓妆残。
次韵米元章斋居即事 文
题金华山寺壁 文
马上口占二首 文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文翻注译赏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
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lài)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晓阴:早晨天阴着。
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幽:意境悠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丝雨:细雨。
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lài)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
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晓阴:早晨天阴着。
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幽:意境悠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丝雨:细雨。
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
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
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
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语言幽婉而含意深邃。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
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
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
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
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
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
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
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
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
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
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
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
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写倚窗所见,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
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
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
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
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
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
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
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
“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
“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
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
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
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
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
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
《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
”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
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
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
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词源》卷下)试观此作,正是如此。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
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
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
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
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
“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
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
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就思想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多写艳情,与晏几道、柳永相似,但却能以语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历来受人激赏。
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
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
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 ‘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
”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对情、意表达的处理常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方式。
它们都会有理想的表达效果,但秦观在这里的幽情轻吐却有如此的效果,依赖于其善于渲染、语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关键的是内中的那种情致。
冯煦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秦观的个人气质与文体特征已经融而为一。
这首词没有一处用重笔,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
只有对自然界“漠漠轻寒”的细微感受,对“晓阴无赖”的敏锐体察,对“淡烟流水”之画屏的无限感触。
这春愁,既没有涉及政治,又没有涉及爱情、友谊,或者其他什么。
它其实只是写了一种生活的空虚之感。
在一个敏感文人的心里,这种空虚寂寞伴随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对生命的珍视成正比,无边无际,无计可除。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