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倚危亭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我独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

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

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

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

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

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

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qī)萋刬(chǎn)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cōng)别后,水边红袂(mèi)分时,怆(chuàng)然暗惊。

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

”刬:同“铲”。

青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袂红:红袖,指女子,情人。

无端天与娉(pīng)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xiāo)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娉婷:美貌,指美人。

“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怎奈向:即怎奈、如何。

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

销凝:消魂凝恨。

黄鹂:又名黄莺。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qī)萋刬(chǎn)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cōng)别后,水边红袂(mèi)分时,怆(chuàng)然暗惊。

我独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

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

”刬:同“铲”。

青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袂红:红袖,指女子,情人。

无端天与娉(pīng)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xiāo)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

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

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

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

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

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娉婷:美貌,指美人。

“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怎奈向:即怎奈、如何。

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

销凝:消魂凝恨。

黄鹂:又名黄莺。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这是秦观写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首怀人之作,当时秦观三十二岁,孔子有云:“三十而立。

”而他此时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

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

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

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

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此词写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

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扬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

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

以芳草喻愁,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划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

恋人分别了。

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

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

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

正在此时,恼人的黄鹂又在耳边叫了起来。

打起黄鹂儿,莫教枝上啼。

他的心真是烦极了!

  首先,秦观词最大的特色是“专主情致”。

抒情性原本就是词长于诗的特点,秦观则将词的这一特长加以光大,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词的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以情直入,点出词眼在于一个“恨”字。

以“芳草”隐喻离恨,又是眼前的景物。

忆及“柳外”“水边”分手之时词人以“怆然暗惊”抒发感受,落到现实,无限凄楚。

而词的下片则设情境写“恨”。

用“怎奈”、“那堪”、“黄鹂又啼数声”等词句进一步把与佳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别绪与仕途不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处,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

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

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

为何如此呢?

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

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

濛濛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

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会心的读者一看即知。

秦观就是这样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下片“无端”三句,再进一步追忆当时欢聚之乐。

“无端”是不知何故之意,言老天好没来由,赐予她一份娉婷之姿,致使作者为之神魂颠倒。

“夜月”二句叙写欢聚情况,借用杜牧诗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含蓄出之无浅露之病。

“怎奈向”三句(“怎奈向”义同“奈何”)叹惋好景不常,倏又离散。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仍是用形象写别离,有幽美凄清之致。

“那堪”二句,忽又写眼前景物,以景融情。

  “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是凄迷之景,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此景更增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领起。

结尾“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尽之意。

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云:“秦少游《八六子》词云:‘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语句清峭,为名流推激。

予家旧有建本《兰畹曲集》,载杜牧之一词,但记其末句云:‘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

’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

”洪迈指出秦观词此二句是从杜牧词中脱化出来。

  此词语言上好用对句,如“柳外水边”、“夜月春风”、“素琴翠绡”、“飞花残雨”皆是,尤以“夜月”和“飞花”两联为佳,不仅语言工丽,而且各具意境。

全词情景交融,景语情语难分,可谓感人至深,独具匠心。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

前人曾这样评论:“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

”秦观的词能有如此高超的语言成就:一方面,他工于炼字。

这首词中“飞花弄晚,残雨笼晴”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飞花残雨在逗弄晚晴。

这里的一“弄”一“笼”,既音韵和谐,又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细细品味,会感到十分贴切生动。

另一方面,由于秦观长于化用古人诗句入词,使之为己所用,更加富于表现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倚危亭”三句周济称为“神来之笔”,实则从李后主《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脱化而来;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则暗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洪迈《容斋随笔》认为词的结尾两句是模仿杜牧同一词牌的结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阴”,不论模仿是否属实,秦观这两句的妙处远胜过杜牧的此句却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秦观继承前人语言是有创造性的,惟有创造方能显其生命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接天的芳草是铲不完、除不尽的离恨,恨的是那一帘幽梦早已随风飘散,那一段柔情早已成东流逝水,写词的人也早已远离我们,但是,他那柔婉含蓄、情韵兼胜的词风,以及以此写成的名篇佳句则长留人间,永远使我们回味。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

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中燃尽的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舒展。

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原作者为清代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 .上海 :远山出版社 ,2009(第二版) :44-45 . 2、 上疆村民 等 .宋词三百首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111-112 . 3、 李安泰 等 .宋词鉴赏辞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14 .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篆(zhuàn)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黛蛾:指眉毛。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原作者为清代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 .上海 :远山出版社 ,2009(第二版) :44-45 . 2、 上疆村民 等 .宋词三百首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111-112 . 3、 李安泰 等 .宋词鉴赏辞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14 .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

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中燃尽的篆香。

篆(zhuàn)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舒展。

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黛蛾:指眉毛。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原作者为清代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 .上海 :远山出版社 ,2009(第二版) :44-45 . 2、 上疆村民 等 .宋词三百首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111-112 . 3、 李安泰 等 .宋词鉴赏辞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14 .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

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

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

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

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

“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

“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

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

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

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

“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

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

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

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

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韵味。

歇拍“困倚”二句,写她从夏到秋守傍高楼,默默无语地目视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渴望着有远人锦书的到来,但她凭着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经验,明知那毕竟是缥缈无凭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楼,也依然是天涯离恨。

因此在她眼里,那远去飞鸿组成的“人”字飞翔,实际上都可说是一个个“愁”字而已。

这就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为她思念情人,见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变成了“愁”字。

因为人在激情强烈情况下,客观景物在人的眼里会改变情调色彩的。

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这话是言之有理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沁园春·宿霭迷空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风流存心易感,但依依伫立,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龙金斗,时熨沉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昨夜残存的雾气弥散在天空,厚厚的云层遮住了太阳,夏日渐长。长满兰草的曲折的水泽湿润了泥土。燕子衔起泥土,飞去筑巢。蜂房香气渐少,蜜蜂都到处忙着采蜜。庭院深深,帘幕低垂。只见一阵风吹,把昆虫吐出的游丝吹过了墙来。微雨轻抚,窗外桃花杏花的枝头有水珠如泪滴般不住滴下。 风流存心易感,但依依伫立,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龙金斗,时熨沉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我想起了从前那一段风流往事,恋恋不舍得站在那里,内心无限痛苦。想起她对镜梳妆,想起她用熏笼里的熨斗熨烫衣服。当年我与她在柳下相伴游玩,多么的欢欣。如今回首往事,那青楼已成了异乡,不禁无限伤怀。回忆我们之间的往事,纵使有千万张纸笺,也难以表达我的一腔相思。 参考资料: 1、 秦观.淮海词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5-16 2、 徐培均.秦观词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 23~27 3、 邓绍基,周秀才,候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秦观 周邦彦:大连出版社,1998:4-5 4、 朱德才.增订注释秦观黄庭坚词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7 5、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六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245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昨夜残存的雾气弥散在天空,厚厚的云层遮住了太阳,夏日渐长。长满兰草的曲折的水泽湿润了泥土。燕子衔起泥土,飞去筑巢。蜂房香气渐少,蜜蜂都到处忙着采蜜。庭院深深,帘幕低垂。只见一阵风吹,把昆虫吐出的游丝吹过了墙来。微雨轻抚,窗外桃花杏花的枝头有水珠如泪滴般不住滴下。宿霭:隔夜犹存的雾气。腻云:肥厚的云层。昼景:日光。兰皋:长着兰草的河岸。蜜脾:蜜蜂营造连片的蜂房,酿蜜其中,其形如脾,故名。触处:到处,随处。游丝:蜘蛛等昆虫所吐之丝在空中飘荡。红泪淋浪:描写桃花杏花上的水珠连续的向下滴。红泪:美人泪。淋浪:流滴不止貌。 风流存心易感,但依依伫立,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龙金斗,时熨沉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我想起了从前那一段风流往事,恋恋不舍得站在那里,内心无限痛苦。想起她对镜梳妆,想起她用熏笼里的熨斗熨烫衣服。当年我与她在柳下相伴游玩,多么的欢欣。如今回首往事,那青楼已成了异乡,不禁无限伤怀。回忆我们之间的往事,纵使有千万张纸笺,也难以表达我的一腔相思。风流:本指有才华而不拘礼法的风度,此处意喻多情。回尽柔肠:形容内心极其痛苦。小奁瑶鉴:盛放化妆品的镜匣。重匀绛蜡:指重施脂粉。绛蜡,原指红烛。玉龙:熏笼的美称。金斗:熨斗。相将:相与,相随。游冶:游玩寻乐。后多指出入妓院。青楼:本指女性所居华丽楼房。后多指妓院。蛮笺:蜀纸笺。微茫:隐约模糊。这里当指隐情或隐衷。 参考资料: 1、 秦观.淮海词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5-16 2、 徐培均.秦观词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 23~27 3、 邓绍基,周秀才,候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秦观 周邦彦:大连出版社,1998:4-5 4、 朱德才.增订注释秦观黄庭坚词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7 5、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六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245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风流存心易感,但依依伫立,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龙金斗,时熨沉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  《沁园春·宿霭迷空》是首咏春感怀词,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前片春光满楮,景色宜人。从“昼景渐长”、“桃愁杏怨”等句来看,自是二、三月间。此时天空积着厚厚的云层,地上弥漫着隔夜未散的浓雾,似乎令人发闷,而自然界却充满了活泼泼的生机。词人用一个“正”字领起以下四个偶句:长满兰草的水边,泥土非常湿润。燕子飞来,衔起润湿的泥土,去到人家画梁上筑巢。着一“喜”字,写尽了燕子营巢的欢乐。“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先说“香少”,是一抑;后说“蜂忙”,是一扬。因为香少,所以蜂儿忙于采蜜,着一“忙”字,既写出了蜜蜂的勤劳,也渲染出春天的喧闹。着一“忙”字而境界全出。   “尽日”二句,才写到词人自己。此时庭院深深,帘幕低垂。只见一阵风来,把昆虫吐出的游丝吹过墙来。游丝为细物,最易体现幽静环境。“微雨”三句,照应起首三句,本来是“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此刻便化作微雨,把正在开花的桃杏弄得“红泪淋浪”,花枝上的水珠不停地下滴。“红泪”原指女子之泪,此处移用于花,是拟人化的手法。花乃无知之物,经词人这么一写,似乎也具有人的感情和形象:它能愁会怨,更会流泪。此处反“梨花一枝春带雨”之意而用之,可谓各尽其妙。   后片着重抒情。词人目睹如许春景,不禁悲从中来。“风流”一句,紧承前片意脉。所谓“风流”着,乃指风韵、风情。词人触景生情,想起了从前的一段风流韵事,于是恋恋不舍的伫立在那里,内心无限痛苦。“回尽柔肠”的情状,宛如《减字木兰花》里“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接着以一“念”字引起四个偶句,皆写昔日与恋人同处时的生活。“小奁瑶鉴,重匀绛蜡”,写女子对镜梳妆;“玉龙金斗,时熨沉香”,写熏笼内香炉中压着熨斗,准备烫平衣服。这样的细节和场面,充满了温馨的气氛,不能不引起词人的回忆。更为重要的是“柳下”一句。在词人的印象中,“柳下”当为欢会之地、游冶之处。这里“柳下”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当年他与恋人在“柳下”游冶,倍极欢娱;如今桃开杏绽,杨柳丝丝弄碧,他再回首往事,顿觉“青楼成异乡”,不禁无限伤怀。   歇拍三句,以夸张的语言抒发相忆之情。尽管有千万蛮笺,也难以表达他的一腔相思。以“万叠”与“微茫”对举,可算夸张到了极点。语似豪迈,实极深沉。全词自发端开始娓娓道来,至此陡然一振,令人不胜叹惋。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秦观词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 23~27 2、 王克俭.秦观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66

风流子·东风吹碧草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

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

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

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虞美人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陌头柳色春将半。

枝上莺声唤。

客游晓日绮罗稠。

紫陌东风弦管、咽朱楼。

少年抚景渐虚过。

终日看花坐。

独愁不见玉人留。

洞府空教燕子、占风流。

醉蓬莱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见扬州独有,天下无双,号为琼树。

占断天风,岁花开两次。

九朵一苞,攒成环玉,心似珠玑缀。

瓣瓣玲珑,枝枝洁净,世上无花类。

冷露朝凝,香风远送,信是琼瑶贵。

料得天宫有,此地久难留住。

翰苑才人,贵家公子,都要看花去。

莫吝金钱,好寻诗伴,日日花前醉。

秋兴九首其七拟杜子美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紫领宽袍漉酒巾,江头萧散作闲人。

悲风有意催林叶,落日无情下水滨。

车马憧憧诸道路,市朝滚滚共埃尘。

觅钱稚子啼红颊,不信山翁箧笥贫。

病中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疏帘薄幔对青灯,鸜鹆喧喧自转更。

风雨渺漫人卧病,地炉汤鼎更悲鸣。

春日杂兴十首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客从远方来,遗我昭华管。

吹之动人心,异境生虚窾。

磝磝青嶂横,泱泱春溜满。

马蹄交狭邪,车毂错平坦。

士女竞芳辰,禽鱼荫修竿。

依微认睇笑,凌没见纤短。

停吹欻泯灭,耽耽复空馆。

灵物信所珍,顾恨知音罕。

词笑令(⑥盼盼)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诗曰:百尺楼高燕子飞。

楼上美人颦翠眉。

将军一去音容远,只有年年旧燕归。

春风昨夜来深院。

春色依然人不见。

只余明月照孤眠,唯望旧恩空恋恋。

恋恋。

楼中燕。

燕子楼空春色晚。

将军一去音容远。

空锁楼中深怨。

春风重到人不见。

十二阑干倚遍。

12345 共5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