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 文翻注译赏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158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430 3、 莫砺锋.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3:246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又名‘“桃花汛”。
《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云帆:白帆。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适远:到远方去。
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工部员外郎)。
君,指唐代宗。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158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430 3、 莫砺锋.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3:246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又名‘“桃花汛”。
《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云帆:白帆。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
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适远:到远方去。
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工部员外郎)。
君,指唐代宗。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158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430 3、 莫砺锋.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3:246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
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
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
”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
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
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
”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
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
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
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
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
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
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
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
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
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
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
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
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
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
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99-60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244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