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世家序

作者: 司马迁 朝代: 两汉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

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

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

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

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

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

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

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

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

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

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

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

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

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

这难道不是天命吗?

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

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

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

继体:继位。

守文:遵守成法。

茂:美好。

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亲族。

涂山:古国(部落)名。

这里指涂山氏女。

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

放:放逐。

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

娀(sōng,松):远古氏族名。

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

神话传话,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

嬖:宠爱。

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

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

原,或作“嫄”。

大任:周文王之母。

大,同“太”。

禽:同“擒”。

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

西周亡。

《易》:《易经》。

《乾》《坤》:《易经》六十四封的头两封。

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

所以《乾》《坤》两封是《经》诸封的基础。

《诗》:《诗经》。

《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书》:《书经》,又称《尚书》。

釐降:下嫁。

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

《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

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

《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

《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

逆,迎接。

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调:和谐。

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

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

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

妃(pèi,配)匹:配偶。

妃,通“配”。

欢合:夫妇的欢爱。

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

子姓:子孙。

要:求,取。

终:结局,归宿。

幽明:阴阳。

恶:哪里,怎么。

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

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

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

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

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

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

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

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

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

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

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

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

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

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

这难道不是天命吗?

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

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

继体:继位。

守文:遵守成法。

茂:美好。

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亲族。

涂山:古国(部落)名。

这里指涂山氏女。

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

放:放逐。

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

娀(sōng,松):远古氏族名。

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

神话传话,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

嬖:宠爱。

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

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

原,或作“嫄”。

大任:周文王之母。

大,同“太”。

禽:同“擒”。

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

西周亡。

《易》:《易经》。

《乾》《坤》:《易经》六十四封的头两封。

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

所以《乾》《坤》两封是《经》诸封的基础。

《诗》:《诗经》。

《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书》:《书经》,又称《尚书》。

釐降:下嫁。

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

《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

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

《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

《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

逆,迎接。

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调:和谐。

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

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

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

妃(pèi,配)匹:配偶。

妃,通“配”。

欢合:夫妇的欢爱。

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

子姓:子孙。

要:求,取。

终:结局,归宿。

幽明:阴阳。

恶:哪里,怎么。

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683915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