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文翻注译赏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
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míng)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zhù)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míng)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zhù)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
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
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
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
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
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
接着,这种骚动感由潜在到表面化了。
“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
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
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
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
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
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
“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
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
这一句插得很巧妙。
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
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
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
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
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
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
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
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
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
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
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
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
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
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
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
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
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
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
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6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