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huī)。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取西湖西畔(pàn),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fēi)。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huī)。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取西湖西畔(pàn),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fēi)。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

“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

“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

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自首忘机”。

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

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

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著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

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二人志趣的投合。

苏轼才高学富,一般是不轻易许人的,但对参寥的诗,曾不止一次地赞赏。

如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风薄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等,都是为苏轼所激赏的。

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兴趣,是二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

  “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

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自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我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

“从至情中流出”道出了这首词的特色。

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

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

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看似容易,实际上只有少数作家才能达到。

元好问说苏轼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此外,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惟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

词人强调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

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著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主编,刘怀荣,陈殿生,王海燕,张晓明,高志国著 .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 :济南出版社 ,2003年06月 :175-177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08970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