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游赏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

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

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 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

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

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

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

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

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

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

”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

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

“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

“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

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

“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

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

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

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14054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