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咏梅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

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妍(yán)华:喻梅花美丽姿色。

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华妍:同“妍华”。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

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妍(yán)华:喻梅花美丽姿色。

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华妍:同“妍华”。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上片,写梅的生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生活环境。

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一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人。

“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幺凤般。

朝云自杭州来到惠州,成为一尘不染的词人的最宠爱的妻妾,词人对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

开头二句,写梅花的盛开,幺风与梅枝同绿。

鲜艳的梅花又映照着透明的水波。

再一次渲染了梅、幺凤的青春丽色,即朝云的青春丽色。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环境变化,亦用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气氛:渡口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月,笼沙”,还有那“远路,微香,趁马”。

“微香”二字,特别醒目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香”,暗示着王朝云也已远走了,正在“趁马”进入到另一世界。

眷恋之情,尽在不言中。

  这首词是以“梅”格喻朝云。

全词,采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构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

词人没有直接写朝云,而是从梅—凤—人的互喻象征意蕴,渲染了梅的红叶,风的红喙,以此衬托出朝云的红颜。

这种文体写作起来,难度较大,但词人非常自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14154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