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桥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

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

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

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

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

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

然后写心中情。

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

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

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

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

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

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840535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