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菊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

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

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正因为林黛玉的风雅是故意做出来的,她实际上耐不住寂寞。

所以,在《问菊》中,她大倒这方面的苦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又自作多情地问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其实,这正是她自己耐不住冷清的写照。

若依菊花之本性,人家本来就是顺应秋之时节而生的。

若怕寂寞,何必开于秋时?

当事人只需像宝钗那样为菊的到时未开而怅叹(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或者把菊的形象留下以作永远的纪念(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即可,何必在人家正常开放的时节,问人家有没有寂寞相思呢?

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菊花诗最佳。

其中《咏菊》第一,此诗第二。

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就不会在前面咏白海棠时要让宝钗“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

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

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

一般的咏菊诗主调就是:一、自命清高;

二、孤独寂寞;

三、标榜遁世。

菊花这个题材,又特别适合表现这些主题。

原因是,菊花是秋花,既然傲立霜雪,又孤独绽开(没有跟众多的春花一起开),特别适合失意的文人自比:瞧,我虽然失意,享受不了繁华,可我照样是精神上的贵族——你不用我,我就学陶渊明隐居去。

因此,曹雪芹让林黛玉夺魁菊花诗,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林黛玉就是这种求之不得而怨的小文人的代表。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这些菊花诗一样,是刻意装出来的。

是在明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来的。

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小文人式的对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时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

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验她能够取法陶令的时候,她就丢下这些“孤标傲世偕谁隐”、“满纸自怜题素怨”的标榜而不管,一个劲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了。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5627965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