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 文
唐多令·柳絮 文注赏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粉堕(duò)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qiǎn)绻(quǎn),说风流。
粉堕:形容柳絮飘落。
百花洲:指百花盛开处。
燕子楼:相传是唐代女子关盼盼所居之处。
这里泛指女子所居的“绣楼”。
缱绻:情意深挚,难舍难分。
说风流:意即空有风流之名。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嫁与东风”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
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无人同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林黛玉对柳絮的吟咏,抒写对未来悲剧的预感。
自己的命运也将要象柳絮那样飘泊不定,不知是“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
全词以拟人化手法,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凄楚哀婉,感人至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菊 文翻注赏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lí)欹(qī)石自沉音。
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
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欹:这里通作“倚”。
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毫端蕴(yùn)秀临霜写,口齿噙(qín)香对月吟。
毫端:笔端。
蕴秀:藏着灵秀。
“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
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
临,即临摹、临帖之“临”。
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
写,描绘。
这里说吟咏。
口齿噙香:噙,含着。
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
秋叫“素秋”。
“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
“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一从:自从。
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评章:鉴赏,议论。
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高风:高尚的品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
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
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
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
“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
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
只“有顿饭工夫, 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
这首诗是在蘅芜君的《忆菊》、怡红公子的《访菊》和《种菊》,枕霞旧友史湘云的《对菊》、《供菊》之后,由潇湘妃子林黛玉写出的三首诗中的第一首。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 ‘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
林黛玉可谓是囊括金、银、铜牌。
“ 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
"”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
潇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
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
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
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
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
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
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
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
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
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今。
”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
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
在这首诗中,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
但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
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
在这里,不能不回顾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的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绝句与林妹妹的这首诗,无论从语气上还是内容上,是何等的相似!
这是巧合,还是曹雪芹故意为之,谁能读得懂?
林黛玉的《咏菊》及其它诗词又有谁能读得懂它的真正含义?
洋洋百余万言的《红楼梦》,两百余年来,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讨和研究,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
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会承认,在《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质与菊花最为相符。
在评选过程中,包括社长李纨在内的众姐妹们交口称赞颔联“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本也不错。
因为这一联体现了林黛玉的才气与潇洒。
但是,细细品来,窃以为末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长!
余不禁叹曰:千行妃子悲凄泪,一块石头说到今!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
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
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
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
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文翻注译赏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gěng)耿秋灯秋夜长。
耿耿:微明的样子。
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
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kān)风雨助凄凉!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
《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píng)移泪烛。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
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
也是以物写人。
“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泪烛摇摇爇(ruò)短檠(qíng),牵愁照恨动离情。
摇摇:指烛焰晃动。
爇,点燃。
檠,灯架,蜡烛台。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罗衾(qīn)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连宵脉脉复飕(sōu)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连宵:整夜。
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lì)。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滴沥:水珠下滴。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gěng)耿秋灯秋夜长。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耿耿:微明的样子。
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
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kān)风雨助凄凉!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
《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píng)移泪烛。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
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
也是以物写人。
“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泪烛摇摇爇(ruò)短檠(qíng),牵愁照恨动离情。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摇摇:指烛焰晃动。
爇,点燃。
檠,灯架,蜡烛台。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罗衾(qīn)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连宵脉脉复飕(sōu)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连宵:整夜。
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lì)。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滴沥:水珠下滴。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
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
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
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
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
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
林黛玉本来脆弱,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就变得更加消沉。
但是,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要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
此时林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
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是写男女别离之思。
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
这首诗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林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
《红楼梦曲》中写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
”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小说中林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贾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林黛玉先说贾宝玉像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她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
对此,用心极细的脂砚斋用批语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
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
谁曰不然?
”这一批语,对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很有启发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葬花吟 文翻注译赏
访妙玉乞红梅 文注赏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开樽:动杯,开始喝酒。
樽,酒杯。
句未裁:诗未做。
裁,裁夺,构思推敲。
寻春问腊:即乞红梅。
以“春”点红,以“腊”点梅。
蓬莱,以比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大士:指观世音菩萨。
佛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
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
孀娥:即嫦娥,比妙玉。
槛外,栏杆之外。
又与妙玉自称“槛外人”巧合,所以林黛玉说:“凑巧而已。
”(据《红楼梦》庚辰本)这句话,在《红楼梦》程高本中改为“小巧而已”,也是不细察原意的妄改。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入世”二句:这两句是诗歌的特殊修辞句法,将栊翠庵比喻为仙境,折了梅回“去”称“入世”,“来”到庵里乞梅称“离尘”。
梅称“冷香”,所以分“冷”、“香”于两句中。
“挑红雪”、“割紫云”都喻折红梅。
宋代毛滂《红梅》诗:“深将绛雪点寒枝。
”唐代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踏天磨刀割紫云。
”紫云,李贺的诗原喻紫色石。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槎枒”句:意即“谁惜诗人瘦肩槎枒”。
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
这里是说因冷耸肩,写诗者踏雪冒寒往来。
苏轼《是日宿水陆寺》诗:“遥想后身穿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
这句是以诗的语言说他在归途中尚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
诗文中多以“苔”写幽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
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照理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
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
作者曾借王熙凤的眼光介绍邢岫烟虽“家贫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她的诗中红梅冲寒而放,与春花难辨,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隐约地包含着这些意思。
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
“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
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
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
她的诗犹如是在作自画像一样。
贾宝玉自称“不会联句”,又怕“韵险”,作限题、限韵诗每每“落第”。
他恳求大家说:“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
”这并非由于他才疏思钝,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
为了证明这一点,就让他被“罚”再写二首不限韵的诗来咏他自己的实事。
所以,这一次史湘云“鼓”未绝,而贾宝玉诗已成。
随心而作的诗就有创新,如:“割紫云”之喻借李贺的诗句而不师其意,“沾佛院苔”的话也未见之于前人的作品。
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
“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贾宝玉的“来历”与归宿。
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贾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
这些,至少在艺术效果上增强了全书情节结构精细严密的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白海棠 文注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的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攒:簇聚。
“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
雪,喻花。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到她肤如“凝脂”、“娇无力”,所以借以说海棠花的柔媚,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贵妃事为出典。
玄宗曾笑其“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的醉态说:“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见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
捧心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样子很好看,见《庄子·天运》。
亦以此喻海棠之美。
[2]宋人赋海棠词中时有以杨贵妃、西施并举的,如辛弃疾《贺新郎》、马庄父《水龙吟》等皆是。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愁千点: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点”。
宿雨:经夜之雨。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独倚画栏:指花孤苦,以花喻人。
清砧怨笛:砧,捣衣石。
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
怨笛也与悲感离别有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残菊 文注赏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倾欹:指菊倾侧歪斜。
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余香:实即“余瓣”。
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
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
秋风:《红楼梦》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
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
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
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此诗为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诗,贾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诗社菊花诗中的最末一首。
此诗作为小说人物诗,深刻展现了探春富于冷静理性的性格。
“残菊”即“残局”,暗寓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芙蓉女儿诔 文翻注译赏
咏红梅花得“梅”字 文注赏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白梅懒赋:即“懒赋白梅”。
“逞艳”句:意即春未到,红梅逞艳,先迎着醉眼开放。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冻脸:因花开于冰雪中,颜色又红,所以这样比喻。
借意于苏轼《定风波·咏红梅》词:“自怜冰脸不宜时。
”痕,泪痕。
以血泪说红。
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说“酸”。
待到时节过后,虽无怨恨,花亦化为乌有,所以说“成灰”。
借意于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误吞”句:说梅花原本是白的,因误吞神奇的丹药而换了骨骼,变成红花。
“丹药”的“丹”双关义就是红。
范成大《梅谱》:“世传吴下红梅诗甚多,惟方子通一篇绝唱,有‘紫府与丹来换骨,春风吹酒上凝脂’之句。
”“偷下”句:说红梅原本是瑶池的碧桃,因偷下红尘而脱去旧形,幻为梅花。
传说瑶池种植仙桃,《西游记》中孙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江北”二句:意思是请告诉蜂蝶,不要把红梅错认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灿烂的季节。
春灿烂,因红梅色似春花才这样说的,非实指。
当时还是冰雪天气。
蜂蝶,多喻轻狂的男子。
漫,莫,不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
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
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
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
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
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
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可能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
“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