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旅次 文注赏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越王台: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遗址在今广州越秀山。
裁:剪,断。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当:一作“逢”。
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
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霜尽:此处指天亮了。
广州天气暖和,天一亮霜便不见了。
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围墙。
荡:一作“带”。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发:一作“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806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25 .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此诗抒写羁旅之情。
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
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
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
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平乐·别来春半》),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
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
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
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这一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
“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
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
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
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
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读者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
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徐燕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20-1321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5911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