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

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从军二句: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侯骑(jì):侦察的骑兵。

蓟(jì)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

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春闺(guī):春日的闺阁。

红袖(xiù):代指佳人。

参考资料: 1、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第311页 2、 刘筑琴编著.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8:第450页 3、 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21页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

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

“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

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

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

“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

“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

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

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

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

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

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010315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