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人 文翻注译赏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yú)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
《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
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今古,古往今来;
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yú)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
《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
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今古,古往今来;
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
《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
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
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
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
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
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
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
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
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
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
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
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
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30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