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代人赋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参考资料: 1、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133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晚日:夕阳。

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教:使,令。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白头:犹白发。

形容年老。

《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lán)干不自由。

深知;

明知。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阑干:栏杆。

阑。

同“栏”。

参考资料: 1、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133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晚日:夕阳。

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教:使,令。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白头:犹白发。

形容年老。

《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lán)干不自由。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深知;

明知。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阑干:栏杆。

阑。

同“栏”。

参考资料: 1、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133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

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

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

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

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

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

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

“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

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

”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

”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

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

“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

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

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

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

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

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

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

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

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

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

“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

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

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

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

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

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

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

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

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

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赵雪沛.论辛弃疾《鹧鸪天》词[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30702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