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独游雨岩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

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

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

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2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三:宋词》.北京:线装书局,2002:237 3、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编委会编著.《中国历代词名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15 4、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411 5、 徐北文,石万鹏.《二安词选:李清照、辛弃疾词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112 6、 王明辉,王铭丽.《辛弃疾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57-58 7、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7 8、 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31-332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行云:云彩流动。

高歌谁和(hè)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和:跟着唱。

余:我空谷:深谷。

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

一曲:一湾。

桃花水:即桃花汛。

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2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三:宋词》.北京:线装书局,2002:237 3、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编委会编著.《中国历代词名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15 4、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411 5、 徐北文,石万鹏.《二安词选:李清照、辛弃疾词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112 6、 王明辉,王铭丽.《辛弃疾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57-58 7、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7 8、 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31-332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

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行云:云彩流动。

高歌谁和(hè)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

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

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和:跟着唱。

余:我空谷:深谷。

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

一曲:一湾。

桃花水:即桃花汛。

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2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三:宋词》.北京:线装书局,2002:237 3、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编委会编著.《中国历代词名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15 4、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411 5、 徐北文,石万鹏.《二安词选:李清照、辛弃疾词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112 6、 王明辉,王铭丽.《辛弃疾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57-58 7、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7 8、 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31-332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上片写词人游览雨岩见到的景色。

第一句“溪边照影行”,是点题,写游人;

第二句“天在清溪底”,写清溪和蓝天;

第三句“天上有行云”,写行云;

第四句“人在行云里”如同电影中的定格,总写溪、人、云,展示了水底的一个画面。

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人、天、云都不是实体,而是水中的倒影。

清清的溪水,不但是雨岩的优美景色之一,而且也成了词人摄取这张风景小照的胶卷。

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

“人在行云里”这样神奇美妙的景象,真可谓巧夺天工,不但使描写的景物高度集中,而且意境更为清新活泼,整个画面非常生动,所描写的景物,全部处在变化之中,溪水自然是流动的,游人漫步岸边——“影行”,白云飘转空中——“行云”,这就使画面充满了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说上片的写景,重在刻画形象的话,那么这个下片的抒情,则是着力描绘声音。

哗哗的流水,飘荡的歌声,不仅使寂静的山谷增添了生气,也为上面的图画配上了音乐。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贵藏于内……于言外有所感触。

”蓦然读去,这首词意境优美,静中有动的图画,配着富于形象的歌声与音乐,平易通俗、流畅自然的语言,也令人赞叹不绝。

但仔细咀嚼,就会发现:作者把辛酸的感触,藏在迷人的画面背后;

把满心的苦闷,融于优美的乐律之中。

题目中的“独”字,已经为全词规定了基调,透露出苦闷的气息。

下面的内容,自然全都围绕“独”字展开,所以起拍第一句就是“溪边照影行”。

这一画面里,只有一个倒映在水中的人影,点出了“独游”,而比“独游”更深刻,因为它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特定的氛围里,那清清的溪水,蔚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这些美好的景物,也染上了凄凉冷清的色彩,成为词人表达孤独之感的衬景。

“人在行云里”,不止是倒影交织的画面,也写出了词人不苟随世俗的决心和孤傲清高的品格,暗写了自己遭受打击的原因。

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歌”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

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

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

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

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

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

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

他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又不忘怀于世事,正表现了词人退居时期的内心矛盾,说明他并没有因自然风光的优美而陶醉、而颓废。

  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

同时,这首词构思新颖,剪裁精妙。

题为“独游雨岩”,作者就在“独”字上作文章,上片写“形”独,下片写“声”独。

随即带出了雨岩的优美景色,如清溪、蓝天、行云、山谷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自然而又沉郁,景愈美,愈可反衬出词人的不平与愤懑。

语言通俗流畅,以虚写实,虚实结合,高度集中。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这首词的高度艺术性。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于此可见。

  清代乾嘉时期岭南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黎简,有诗云:“七十二峰倒江水,俯见峰尖插天底;

一舟天上棹海松,回合三万寒虬龙。

”其构思与辛词同,可见辛词影响之远。

参考资料: 1、 杨庆存.《诗词品鉴》(插图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0-17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32597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