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敲碎离愁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ǐ)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īn):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ǐ)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īn):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

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

“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

“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

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

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

“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

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

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

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

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

下阕“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

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

“芳草”句,意本于《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

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

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

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

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

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

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

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

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34192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